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小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阅读《童年读书》,完成问题。(共15分)
童年读书 (节选)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为读《青春之歌》;为读《破晓记》;为读《三家巷》。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母双簧刘宏图
①妻子叫他“车夫”,周围人都叫他“车夫”。
②他的车是一辆三轮和一辆轮椅车。坐在车上的是他多病缠身的老母亲。
③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还能走动,他就用三轮拉,后来母亲上不去三轮了,他就用轮椅推。每天,街坊邻居们都看着他们娘俩有说有笑地出门,有说有笑地回来,回来的时候,车上就多了一些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
④邻居们不解了:“你出门买菜,一个人去就是了,干嘛总带着你妈啊?多费劲啊!”
⑤他们家住四楼。有一次,他背母亲下到二楼拐弯处时,腰痛难忍、脚下发软,他拼命向前跨出几大步,还是摔倒了,前额磕出了血,但万幸的是背上的母亲安然无恙。这样摔下楼的经历,前后有过6次。
⑥可他还是或拉或推地带着母亲,乐呵呵地去向菜市场。
⑦有一天,一个老太太把他拉到一旁问:“小伙子,这些年我天天看你推轮椅带妈妈上街,你妈是什么官,每月退休金有1万吧?”
⑧他说:“我妈是家属,没有退休金。”老太太脸一拉,说:“不讲实话!父母没钱孩子哪会这样孝敬?你妈的存款是50万还是100万?”
⑨他苦笑道:“大娘,我妈不仅没有存款,而且每月的医疗费就得好几千。”老太太愣了片刻,流着泪走了。
⑩其实,他带母亲出门买菜,不仅是让母亲透透气,聊聊天,还是为了发挥母亲的砍价优势呢。
⑪每次跟商贩讨价还价成功,省个五分、一毛的,母亲都格外的高兴,一路上神采飞扬的,很是得意,回来跟他说:“看看,儿子!妈妈比你强吧,我买菜今天省了不少钱呢。”母亲感受到自我价值的那种成就感,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⑫于是,他再辛苦也要带着母亲一块去买菜。
⑬有时候,遇到一些死板的小贩,母亲怎么砍,都不肯让步,他就偷偷地戳戳商贩,或使个眼色,意思是:“你就先按我妈出的价卖,余额我呆会补给你。”心领神会的小贩照办了。砍价成功的母亲又能高兴一整天。
⑭时间一长了,小贩们都知道了他们娘俩的故事,也都很乐意配合他的“演出”。每次他带着母亲出现在菜市场,他一开口问价,商贩们总是把价格叫的高高的,而且一脸的严肃,丝毫也没有商量的余地。而等到母亲“出马”的时候,小贩们总是很快便“无可奈何”地“就范”了,有时候,还顺带夸上两句:“大妈,您可真会说啊,姜还是老的辣啊!”
⑮他和小贩这样的“双簧”演出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⑯有时候,给母亲的爱一个出口,也是一种孝顺。让母亲感觉到有价值,这样的“精神赡养”比任何物质都显得珍贵和重要。
⑰这个为母亲演“双簧”的“车夫”叫王春来,是洛阳监狱一级警督,“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中华新二十四孝奖”获得者。在第⑨段中,写老太太为什么“愣了片刻,流着泪走了”?
王春来坚持带母亲出门买菜的原因是什么?用简练语言概括。
“母爱双簧”中的“双簧”指的是什么?
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②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③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④“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⑤“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⑥“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⑦“那怎么——”
⑧“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⑨“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⑩“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⑪“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⑫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从选文来看,文章内容的特点是
A.以记事为主 | B.以写人为主 | C.借物抒情 | D.托物言志 |
从笑谈读书来看,鲁迅先生是一个
A.珍惜时间的人。 | B.爱书如命的人。 |
C.关心下一代的人。 | D.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人。 |
第①段中,“我”羞愧、难受的原因是
A.伯父在夸耀自己的记性好。 |
B.是因为我不该在伯父面前谈《水浒传》。 |
C.伯父的批评太重了,“我”接受不了。 |
D.和伯父相比,“我”读书太马虎。伯父的话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我”读书马虎,却比直接批评的分量重。 |
第⑩段中,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 |
B.夜色非常黑,很容易碰壁。 |
C.在这黑暗的社会里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会受到迫害。 |
D.引用对比,说明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会时时刻刻地受到挫折与迫害。 |
阅读《詹天佑》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②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③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詹天佑的
A.卓越的创造才能 | B.严谨负责,一丝不苟 |
C.杰出的智慧 | D.不怕困难,坚强勇敢 |
对①、②段中的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是指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
B.第②段中“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个笑话”是指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中国人是完成不了的。 |
C.第③段文字中詹天佑不想让“那些外国人讥笑”是因为我们有“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的精神。 |
D.帝国主义之所以“要挟”清政府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工程师。 |
第③段文字主要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A.表现了詹天佑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
B.表现了詹天佑不怕困难、身先士卒的品质。 |
C.遇到困难时总是想着为祖国争气,鼓励自己。 |
D.主要写了詹天佑开凿隧道时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 |
下面的诗句中,可以概括詹天佑品质的句子是
A.民无信不立。 |
B.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阅读《山中访友》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③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④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对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桥的古老,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桥的高尚品质。 |
C.运用设问,让读者深刻了解桥的古老,产生对桥的敬仰之情。 |
D.运用联想,使人浮想联翩,对桥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印象,表达崇敬之情。 |
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赞颂了老桥的主要品质是
A.德高望重 | B.非常古老 | C.无比坚强 | D.默默奉献 |
第②段画曲线的句子主要运用的手法是
A.拟人 | B.设问 | C.联想 | D.比喻 |
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拜访的老朋友是指山林中的一切。 |
B.第②段中“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形象地表达了我和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 |
C.第③段中主要采用第三人称,描写了大自然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热爱。 |
D.第④段中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从枝头掉下融入泥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