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B.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
D.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吃、穿、用所需要的物品,大多要用货币购买;享受市场提供的服务也要支付货币;等等。人们用货币购买的吃、穿、用所需要的物品与用货币支付享受到的服务的共同点是
①二者都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②二者所包含的使用价值是相同的
③二者共同说明了商品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④二者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2010年暑假期间,与学生关联的假期游占旅游市场主要份额,学生出游首选是目前大热的世博游行程。学生暑假游世博
①从一个侧面说明家庭消费由低级向高级层次递进②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的消费正由生存资料消费向发展、享受资料消费过渡③说明我国人民的生存资料消费得到充分满足④表明享受资料消费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消费方式
A.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③源 |
消费有不同的类型,我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下列消费行为属于钱货两清消费的是
①小张以每天600元的价格租辆轿车外出旅游②小王家通过住房贷款购买了100平米的商品房
③小明花200元买到了原价500元的皮鞋④小强在超市用2元钱买了1瓶矿泉水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某优质大米在我国市场每公斤售价近100元,约为普通大米价格的20倍,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其销售状况依然良好。这体现了
A.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
B.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
C.收入是影![]() |
|
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
俗语说“货多不值钱”,“物以稀为贵”,但在市场上,自行车再少,也卖不到轿车的价钱。这是因为
①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② 等价交换表现在每一次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交换过程中
③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④货“多”或“少”反映的是个别劳动时间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