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化 |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 B.南昌起义 |
C.秋收起义 | D.红军长征 |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 |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
C.实行君主立宪 | D.向德、俄学习 |
“×××,教授。1949年1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
A.反对霸权 | B.睦邻友好 |
C.多边外交 | D.不结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