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10 分)
香蕉吃多少
⑴有传言称香蕉富含膳食纤维和果糖,如果空腹吃香蕉的话就会拉肚子;而且由于香蕉富含钾,空腹食用对心脏功能差的人不好。到底如何呢?
⑵首先是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指的是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的植物细胞残存物,包括纤维素、果胶等。膳食纤维确实有软化大便、促进排便的作用,适当食用有益健康。但是香蕉在膳食纤维含量方面并无突出的表现,其含量仅1.2g/100g ,不仅低于同为水果的梨、蜜橘等,也远远低于大多数谷类、蔬菜,以及几乎所有常见菌菇类食品。
⑶膳食纤维不如人,那果糖效果如何呢?同样的,香蕉的果糖含量与其他食物相比并无特殊之处。即使香蕉的果糖含量高于平均,仍然不具备通便、甚至引起腹泻的能力。大多数食用香蕉后的腹泻往往是由于进食不洁食物引起,或仅仅是出于巧合。
⑷讽刺的是,香蕉不仅未必具有传说中的通便作用,相反是腹泻病人恢复期良好的营养补充品。香蕉质地柔软,易于消化,并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而又少含脂肪,非常适合为腹泻病人补充营养,促进疾病恢复;并且严重腹泻病人体内的钾离子大量从粪便中丢失,富含钾的香蕉可以帮助患者快速补充丢失的钾。
⑸既然香蕉富含钾,可以迅速补充腹泻病人体内丢失的钾离子,那么心脏病人吃香蕉会不会出现高钾而对心脏不利呢?正常人的血钾浓度维持在3.5~5.5mmol/L之间,血钾如果高于这个范围,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心脏病人,都有可能发生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理论上仅需312mg的钾就能将血钾浓度从正常范围的4.5mmol/L提升到危险的6.5mmol/L,而香蕉的钾含量为256mg/100g,只要摄入122g的香蕉就能补足这312mg的钾。难道说香蕉真的吃不得?
⑹任何一个有过一口气吃掉一整串香蕉经历的人都可以挺起腰杆回答:不可能。相反,人体每天对钾的需要量约2000mg,人体内所含的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只有极少量存在于血浆中,对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发挥极大的作用。肾脏是人体最强大的废水处理厂,每天能够滤过33000mg的钾,因此理论上讲,健康人即使每天摄入三十几克钾(约合13吨香蕉)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其实,在高钾血症之前,你先要担心的是被撑死的问题。
⑺所以,只有对于那些肾脏或内分泌功能受损,不能正常排泄钾的人来说,严格限制钾的摄入量才是有必要的。通读全文,概括香蕉的营养价值。
阅读第(2)节划线句子,说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6)节“人体内所含的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的“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边说明文,完成小题。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广州”动车组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⑤至⑨自然段介绍了高速铁路的特别要求,请具体概括高速铁路有哪些特别的要求?
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列句中划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高速铁路“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高铁现已修到我们家乡,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至少答出两点)
阅读下边记叙文,完成小题。
杀手锏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批注:细节描写,表明他未说谎。)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完全文,请你说说姚老师的杀手锏是什么?
文章以“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结束,请说说 “热烈的掌声”所包含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请你揣摩当时王小路的心理。
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仿照文中划线的例句,结合上下文,给下边的语句作点评。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姚老师的,请你谈谈对她的评价。
深层阅读赏析(共12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生 活
儿子一直靠父亲的收入生活。那天,父亲唤他进卧室。父亲已经因病卧半年了。床头还放着一个煤饼炉,炉火熊熊地燃着。父亲睁开眼,说:“儿呀,你恐怕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了,我这家底供不了你了,你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天,你出去挣10块钱回来,我等着。”
天气依然晴朗。这是初春。阳光暖洋洋地沐浴着城市。早晨还吹着清凉的微风。母亲,一个一刻都不肯停歇手脚的老太婆,正在守着煤气灶熬老伴的中药。屋子里弥漫着中药的苦涩气味。她看着束手无措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撩起围裙揩干了粗糙的手,掏出手帕,那里边包着一叠纸币。她抽出一张崭新的,塞进儿子手里。
儿子笑笑,说:“妈,还是你好。”儿子就到院子里去侍弄笼子里的鸟儿了。整个上午,他没吱声,好像鸟儿也没往日那么欢跃、活泼了,只是在笼子里跳上窜下,很焦急,仿佛要发生什么事。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于是,他走进屋子,他感到有点阴凉。他望着父亲躺着那间屋子的门,迟疑着,就像去老师的办公室背诵课文。终于,他挠挠头,推了门。
他说:“爸。”
父亲似乎早已期待并已知道他进来了,闭着眼,说:“回来了?”
他将那张纸币在手里抖抖,抖出了纸质的响,他说:“爸,喏,我挣的钱。”
父亲费劲地张开眼,抬抬头。儿子赶紧上前扶父亲坐起来,往背部垫了两个枕头。父亲接过钱,没瞧一眼,就丢进床头的炉火里,片刻一燃,便化为乌黑的灰烬,又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叫了声“爸”。像了却了一桩事,他说:“爸,我去端汤药。”
父亲说:“你妈会端来,你站着,这不是你挣来的钱,是吧?”
他吞吞吐吐地说:“爸,我……是妈给我,我就接下了。”
父亲像走了很远的路,歇了一会儿,说:“我看出你不在乎,你习惯了,不知道生活不容易。”
他说:“爸,我这就上街。”
父亲累了,又合上眼。老伴端着药汁,说:“他爸,你该喝药了。”
父亲说:“搁着,我现在不想喝。”
母亲瞥了儿子一眼。儿子摊摊手,说:“妈,那我上街了。”
晚上,街道华灯初上,屋子里还没拉亮灯。夜色勾勒出母亲苍老的轮廓,父亲躺着,竟没动,睡了。都等待着。寒冬里他时不时地咳嗽,她说:“天气暖了,就好了。”他现在确实不再咳嗽了。那时他一咳,仿佛五脏六肺都要咳出来,很让听着的人揪心。
院门一响。母亲欢喜地说:“回来了。”就拉亮灯。
儿子奔进来,说:“爸!”
母亲说:“轻点声儿。”
父亲说:“我没睡着。”
儿子急切地走近父亲床前,说:“爸,你瞧,10块。”
父亲一下睁开眼,接过还温热的纸币,那是儿子的体温,纸币似乎没了骨干,很柔软。父亲顺手又往炉子里丢。
儿子急了,挡在炉子前边,说:“爸!”
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
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当晚,父亲咽了气。父亲为什么要让儿子外出挣10块钱?又为什么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崭新的”这个词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仔细品味,发现这个词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很有深意,你能品出来吗?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1)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2)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两句话。
句式:“只要………………就一定能………………”
句子⑴:
句子⑵:
阅读下面说明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几段文字,作者针对错误论点而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一句中“脂粉”“筋骨和脊梁”分别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