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
C.商品化趋势明显 |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积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社会条件 |
B.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
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D.明清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
从下图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国家安定繁荣,国库盈余增加 |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体西用” |
C.立宪代议 | D.三民主义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其意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
A.平均地权 |
B.消灭私有制 |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