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氧浓度(%) |
a |
b |
c |
d |
产生CO2的量 |
9 mol |
12.5 mol |
15 mol |
30 mol |
产生酒精的量 |
9 mol |
6.5 mol |
6 mol |
0 mol |
A.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大于无氧呼吸
C.c浓度时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 |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B密切相关 |
C.图2中E为突触前膜,C物质的释放不需要载体但要消耗能量 |
D.图2中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
Ca2+有利于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而Cu2+能抑制Ca2+的作用。若瞬间增大组织液中Cu2+的含量,将引起的效应是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 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
下列有关人体调节的图解或曲线中,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