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为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注】从子:侄子。 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
骨鲠:性格耿直正派。 从伯:叔父。 重名:很高的名望。对下列划线词语推断不正确的项是( )
A.顗察而异之异:以……为异 |
B.顗先割啖羲之啖:给……吃 |
C.然闻信至信:消息 |
D.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遍:全面地,一个一个地 |
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司徒导之从子也向之所欣 |
B.以为飘若浮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使门生求女婿于导赵氏求救于齐 |
D.独若不闻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十三岁时去拜见周顗,此后才慢慢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崭露头角。 |
B.王羲之的性格正直让当时的人称道,但他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隶书书法。 |
C.王敦把王羲之、王承和王悦看成王家有前途的三个少年,以羲之为最好。 |
D.王羲之在东床上袒露着肚子吃东西,与众不同,让太尉相中为婿。 |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 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2) 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3)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
(李清照《词论》)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属于宋朝,选文中提到哪几人?请列举出来。
作者认为诗文与词的区别是什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
①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便:造福,使……获利。 |
B.未几,朝廷知法害民未几:不久。 |
C.庶有补于国庶:或许。 |
D.何正臣摭其表语摭:挑出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
B.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
C.①以诗托讽②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
D.①以虞水之再至/②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2)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苏轼“关爱百姓”的表现有哪些?请举出事例。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随园诗话》卷一)用斜线“/”给第①句话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选文中的“杨诚斋”是 朝(朝代)著名诗人 。
作者认为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选自《聊斋志异·种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乡人货梨于市货:货物 |
B.乡人咄之咄:呵斥 |
C.带叶荷肩头荷:扛 |
D.饭一茕独饭:给……饭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倏而花,倏而实从容徐步而去
B.丁丁良久,乃断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
C.丐于车前其见笑于市人
D.有以哉纳之而覆以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
(2) 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这篇短文中的“乡人”违背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而受到道人的惩罚?请简要概括。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①“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用斜线“/”给第①句话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①则的熟语: 。
“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②则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