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阅兵之后   (13分)
②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走路了。你一改过去的小兔子步,走起正步来了。在你一连踢破两双球鞋以后,就成天嚷着要老爸给你买高跟鞋:“人家三军仪仗队的叔叔们都穿着高跟鞋,多威风啊!”俺差点跌掉眼镜:“嗨!那哪是高跟鞋呀?那是高帮鞋,军用品,上哪儿去给你买去啊!”你说老爸数落你孤陋寡闻的表情,比灰太狼还难看。
③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说话了。平时你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童声悦耳。那天你做完作业,老爸跟往常一样摸着你的脑袋说:“儿子,辛苦了!”谁知你蹭地从凳子上立起来,啪地敬了个军礼,炸雷般地吼道:“为人民服务!”惊得老爸差点扑倒在地。说实话,过了这么多天,俺还在回味那会儿当首长的感觉。还有,那天去外婆家的车上,你嘴里轰隆隆个不停,自言自语“99式”坦克好厉害。我问你为啥这样喜欢“99式”,你忙里偷闲的回答让一车人哗然:“你忘了,我是99年出生的嘛!”
④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睡觉了。或是换句话说,阅兵之后,老爸就没有好好睡过觉了。每晚,俺总是被你的梦话吵醒。你不是嘟哝着群众游行的口号,就是哼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你不是粉拳像巡航导弹无比精确地击中我的眼睛,就是大腿就像战略导弹排山倒海地压在我的身上;你不是像驱逐舰在床上劈波斩浪地踢掉被子,就是像核潜艇钻进被窝蒙头大睡。早上醒来,看到你的个头越来越高,镜子里,老爸的眼袋越来越大。
⑤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玩耍了。你把兵器玩具统统翻出来,摆满了一地,俨然天安门广场。害得老爸老妈在自己家里走路都得小心地雷。那天吃完午饭,你把油不拉几的碟子架在俺的头上,对你妈说这是“空中预警机”。你甚至连你妈也不放过,那天晚上,你先是要俺背着七十多斤的你在客厅转悠,又让你妈跑在咱们前头,一家人气喘吁吁地演习“空中加油”。你这一闹腾,老爸的颈椎病就提前光顾了。这还不算啥,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你拽着那杆红缨枪,追赶那只无辜的老母鸡,惊得整个村子里的鸡都互相打鸣。我前去制止的时候,你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是雪豹突击队,追击恐怖分子!”嗨!人家雪豹“突击”是你这个“偷鸡”吗?多丢人现眼呀!
⑥儿子,老爸不仅担心你的现在,而且更担心俺的将来。想一想,要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国家更加强大了,阅兵的规模更加盛大了,你老爸背部不太宽阔的甲板,哪能容纳你几十架舰载机呼啸地起降呢?
(作者:熊 刚,有删改)
指出第3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读第4段划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妙处。
读第6段,在两个“担心”背后,隐藏着“老爸”怎样真实的内心情感?
此文会让我们想到泰戈尔《金色花》中的一句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请你说说产生这种联想的缘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有删改)
.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4分)


.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语言品味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一]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文有改动)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
徐新
①在我国南方湘粤一带有一种毛竹,漫山遍野,质地平凡而拙朴,在它一生最初的五年里,确实很平庸,几乎察觉不到它在生长。在别的竹类争先恐后攀比高度时,毛竹似乎不动声色。但是,当第六个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达到30米的高度,在六个星期内就完成了它一生所要达到的高度,并把它的同类远远地甩在身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寻本溯源,毛竹最后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就是前五年的日积月累,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五年的时间内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积微成著,蓄势后发,才造就了毛竹的一柱擎天。
②黄山松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却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却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而正是由于黄山松的根扎得很深,能够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才能够坚强立于岩石之上,虽经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③毛竹在蓄势后的“魔法生长”,黄山松在风雨中的“气定神闲”,都源于基础的深厚、稳固。正是在无声中积聚了破土而出的力量,才有了毛竹喷薄而出的奇迹,才有了黄山松悬崖峭壁上的从容。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逆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吓倒;在喧嚣中也能定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也会实现自身的飞跃,成就辉煌的人生。
⑤十九世纪,一个美国男孩靠在火车上卖报纸和雪茄烟为生,可是当旅客们谈起有关投资方面的事情时,他总会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梦想成为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交易商。为了这个梦想,他长大后整天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将数万根的K线一根根画到纸上,并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潜心地研究。后来他干脆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记录搜集到一起,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规律。整整六年,他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和星象学的关系,终于发现了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预测方法,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于是,他在金融投资生涯中赚取了五亿美元,创造的理论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他就是威廉·江恩——世界证券行业尽人皆知的最重要的“波浪理论”的创始人。
⑥其实,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尽可能地积聚力量,不断坚实人生基础,才会在最恰当的时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顺利地攀登上人生的新高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10月上半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第④段中“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内容。
、作者说“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是怎么做的?

(一)[甲文]雨荷
张晓风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③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她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她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乙文]暗香
皓月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李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有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啊!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将“雨荷”、
“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同的是,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作者对“雨荷”的赞美之情。乙文则通过一个故事,把“暗香”的具体寓意揭示出来。
、甲文第②段中描写红莲的语句“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可用一个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来代替,但如果这样替换就起不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乙文中第③段、第⑤段各有一处写到眼睛“湿润”,请以选文为依据,用自己的话说出眼睛“湿润”的原因。
(1)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联系甲文,谈谈你对第⑦段划线句子含意的理解。(4分)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失读症
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而受损或因脑血管问题而病变,则人的语言、行为功能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基本而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半脑均衡协作。于是,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作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字,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首先教这个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实验初步成功了。
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文句子只起“唤醒”英文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以后的实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字、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第四段说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比较少,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
⑴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⑵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第六段举费城心理学家做的一系列实验,其目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