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㈠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小题。
路,在没路的地方
①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术摄影大赛的奖杯,作为他的朋友,我们讨论过好多次有人说,是他的相机好。有人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深。也有人说,是他的运气好,那么十几个风景名胜区,还不整天都是游人如蚁?但有的人运气不好,要么去晚了,或者是去早了,总之与自己所需要的景物总是失之交臂,就像登泰山看日出,有的人去了,但偏偏赶上了阴雨天,有的人去了,却恰恰遇上了大雾天。但我们这位朋友总是运气好,他要拍摄蓝天,就有片片白云;他要拍摄秋色,就有树树红叶……”
②我们羡慕地说:“拍摄照片,你相机好,运气也好,所以你的摄影作品好。”他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拍摄作品,跟运气有什么关系呢?好吧。”他神秘一笑,“下次外出拍摄,我带你们一块去。”
③不久,我们果然就有了一次共同外出游历的机会。在那里,我们一群人生怕错过了一个风景点,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但那位搞摄影的朋友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根本不怎么理睬那些导游小姐们,只是和一群坐在景区山脚下的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当我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景区的导游就要登山时,他笑着跑过来了,高兴地举着一张画满点点线线的纸说:“想拍摄最美照片的可以跟我走!”
④我们都诧异地说:“怎么能跟你走?那些最美的地方不是一个一个的风景点吗?不去风景点,哪里才能拍摄到最美的风光照片呢?”
⑤他笑了说:“大家都去的地方,哪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最好的风景,就在那些人迹罕至处啊!”有人低声嘀咕着问他:“你要去的地方有路吗?”
⑥“路?”他朗声大笑说,“有路的地方我从来不去!”
⑦“你要去的地方危险吗?”又有人嘀咕着问他说。他笑了说:“当然危险了,不危险怎么能有出人意料的风景呢?”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他仿佛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情来,迈步走到我的面前,然后把挂在他脖子上的数码相机取下来挂到我的脖子上,把我那台老掉牙的相机挂到他的胸前挥了挥手说:“朋友们,看我们谁能拍摄到最美的作品!”然后就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离开我们和导游走了。
⑧两天后,在景区山脚下的宾馆里,当我们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我们都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连这个景区的所有导游和经理都难以置信:自己的景区难道还有如此秀美的风光?
⑨在大家的一片惊奇和啧啧称赞里,朋友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⑩我听了,心里豁然一亮,是啊,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在人生的旅游图上,有多少人是敢于跳出人生的固定路线,而给自己的人生另辟蹊径的?我们都是循着前人的脚印走,看前人欣赏过的一个个人生景色,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与众不同的况味呢?
⑾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人生常常是这样: ! (选自《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作者:李雪峰)阅读全文后,围绕“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表现,在方格中补全故事内容的概括。(2分)
时间 |
我们 |
朋友 |
刚到景点时 |
(1) |
与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 |
游览景点时 |
前呼后拥地跟着导游登山 |
(2) |
游览归来时 |
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 |
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力。” |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画线词的含义。(4分)
(1)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1)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1) (2) 文章结尾句划线的“这样”指什么?请你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说说你的人生感言。(3分)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与下列课文哪一篇相似?并说明其相似之处。(3分)
A.《吆喝》 | B.《春酒》 | C.《走一步,再走一步》 | D.《济南的冬天》 |
(1)相似的课文(填字母):
(2)相似之处: 学贵质疑。读完了文章之后,有同学提出疑问:标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是否自相矛盾,假如你是李雪峰,你将如何解答? (3分)
航空母舰
①航空母舰(Al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航空母舰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赖当地的机场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行动。航空母舰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因而倍受世界海军的器重。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②从外表看,航空母舰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拥有与众不同的宽大的飞行甲板。这个甲板不仅特别长,特别宽,而且形状古怪,呈多边形。这是因为航空母舰上的主要武器是舰载飞机,所以需要有供飞机起降的宽大甲板。一艘大型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往往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比三个足球场还要大。在航空母舰上,看不到通常军舰所具有的高大的上层建筑和林立的火炮、导弹。在飞行甲板上仅有一个很小的船桥位于右舷,像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这就是全舰的指挥控制中心,称为岛形上层建筑。在飞行甲板上,还布置有航空母舰专用的供飞机起降的弹射器、阻拦索、助降镜、升降机等,这些是航空母舰之所以能使舰载飞机在这样小的“机场”上起飞、降落的法宝。
③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蒸气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第二种是。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第三种是,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形赛道的瞬间。
④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仅用两秒钟就可以使飞机在50米内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目前,航空母舰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向两极化发展,即大型化和轻型化,前者为常规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后者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直升机航空母舰。而各种新型航空母舰正在探索之中,未来的航空母舰基本式样不会出现重大变化,但新型航空母舰不久有可能问世。给“航空母舰”下定义,下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赖当地的机场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行动的飞机叫航空母舰。 |
B.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 |
C.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 |
D.航空母舰是一种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的军舰。 |
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只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面积。 |
B.画线句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面积大。 |
C.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也许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
D.一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往往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十倍。 |
阅读第③段,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舰载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方式,恰当的一项是()
A.拖索式弹射起飞蒸汽弹射起飞斜板滑跳起飞 |
B.斜板滑跳起飞拖索式弹射起飞蒸汽弹射起飞 |
C.蒸汽弹射起飞拖索式弹射起飞斜板滑跳起飞 |
D.斜板滑跳起飞蒸汽弹射起飞拖索式弹射起飞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四条,假如挂上第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 |
B.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
C.新型航空母舰不久有可能问世,未来的航空母舰基本式样将会出现重大变化。 |
D.在航空母舰上,通常可以看到军舰所具有的高大的上层建筑和林立的火炮、导弹。 |
阅读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一文。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文中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章第④—⑦段中,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慌恐”→“①”→“②”→感动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⑴“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第⑤段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父亲的半瓶酒”具体含义和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一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请概括余震的另外两个特征及余震产生的原因。
⑴余震的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破坏,多次就成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余震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划线句中“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提示:“到目前为止”和“似乎”任选其一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错过》选段。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就“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这“升腾的能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⑧段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 闪
⑴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⑵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看来颇有重量的口袋。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像蜗牛背着自己的壳一样,在操场上慢慢地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同学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⑶有同学问洛宁,洛宁总是不发言语。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还有同学曾试着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此时就像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⑷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⑸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⑹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⑺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⑻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既要服侍母亲,还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喂猪,洗衣服……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他要背着母亲去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⑼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总是一袋石头?
⑽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我一个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⑾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⑿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仿佛看到这样的一幕:天空飘着雪花,北风尖唳呼啸,山路蜿蜒崎岖,衣衫单薄的洛宁,正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
⒀顶着风雪,洛宁不怕刺痛;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艰难。因为一份爱,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也因为这份爱,石头里时时春暖花开!
(选自《读者》2012年第3期,有改动。)文章以为线索,叙述了的感人故事。
读完全文,请简要说说洛宁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6)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请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1)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像蜗牛背着自己的壳一样,在操场上慢慢地转圈。
(2)天空飘着雪花,北风尖唳呼啸,山路蜿蜒崎岖,衣衫单薄的洛宁,正用孱弱的肩膀,
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从全文看,文章以“石头里的春暖花开”为标题有何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