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财政投入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来扩大消费需求。财政进一步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财政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材料二 国务院于2011年6月29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指出,财政教育经费的安排使用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要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结合材料一,从“影响消费的因素”角度说明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对扩大消费需求有何作用。(8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国家财政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8.(18分)材料:有专家分析迪拜危机的原因:一是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迪拜一味追求世界地标性建筑,推进了“世界最高”、“世界独有”如七星级酒店、迪拜塔、人工岛等大规模建设项目,背上了800亿美元的巨额外债;同时,迪拜一味追求极致的豪华,摩天大楼大堂的立柱、地板、房间的门把手、卫生间的水管上都爬满了黄金,迪拜成了奢华的代名词。而这些投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元的贬值的影响。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迪拜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迪拜执行的是吕小琴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此次债务危机的“帮凶”。
(1)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迪拜神话破产的原因。
(2)吕小琴从贸易角度看,隶属阿联酋的迪拜是中国与中东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窗口。2008年,中阿双边贸易达到280多亿美元,连续10多年成为我国在西亚和非洲地区出口最多的国家。试分析我国加强与中东地区贸易往来的经济意义。
37.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前三年,中央预算内投资33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在落实新增中央投资中,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严格用地、节能、环保要求,提高“两高”行业资本金比例,遏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在安排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资金342亿元,主要用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节能减排。去年底,国务院出台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如今年初,调低了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等10大类产品,通过财政补贴方式 加大推广力度。
材料二:有机构预测,石油储量可支配的能源极限,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可以供应165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上个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
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认为,人类已经到达或超越了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环境和社会成本超过抵消收益的临界点。戴利教授曾说:“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
材料三: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制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去年“两会”,明确将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上,温家宝总理全面阐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立场和主张。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的。
(2)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材料二“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的观点的哲学启示。
(3)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我国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内容的正确性。
32.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某班同学在学习中搜集了一些材料并列表如下:
主要措施 |
宏观调控手段 |
严把土地闸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
① |
调![]() ![]() 加强财政、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 |
② |
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审核,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
③ |
(1)请说明上述措施体现的相应宏观调控手段。
(2)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材料一:据某咨询公司统计显示:中国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即使在这些富有群体的内部,也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地区收入差异更加明显,上海市的人均年收入是西部落后地区的10倍以上。城乡差距也是很大的.
材料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讲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解决该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材料一:就业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是毕业生人数多,去年是559万,今年是610万。二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共同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如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
材料二:据有关部门透露,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一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因此,国家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并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
材料三:一国有大型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1)结合材料一,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正确性。(2)试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二。(10分)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说明企业为什么要重视自身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