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
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点? 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古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贡献在于( )
| A.“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 |
| B.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
| C.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
| D.为人类勾画出“理性王国”的蓝图 |
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下列何时何地的商人()
| A.东汉的洛阳 | B.唐末的长安 | C.北宋的开封 | D.明初的南京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这两种思想都注重 ()
| A.调节人际关系 | B.倡导重义轻利 | C.讲究尚贤选能 | D.区别等级名分 |
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
|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
|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
|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