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属:写作 |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徙:提拔 |
C.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辞:托辞 | D.窃不胜愤懑窃:私下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终军志向的一项是 ( )
①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②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③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④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⑤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⑥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
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 |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 |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 |
D.如怨如慕不绝如缕 |
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呼 |
C.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居是州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徘徊于斗牛之间⑤用心一也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 B.①②③⑤⑦⑧ |
C.①②③④⑥⑧ | D.①②③⑤⑥⑧ |
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不拘于时,学于余 |
C.客有吹洞箫者 |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粪土当年万户侯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西望夏口⑧顺流而东也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 B.①②∕③④⑦∕⑤⑧∕⑥ |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①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②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走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③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④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⑤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注】①委肉当饿虎之蹊:意思是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委,放置。蹊,小路。②惛:愁闷,烦恼。③后交:新交,晚交。④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燕国力量薄弱。⑤雕鸷:雕与鸷均为凶猛的禽鸟。比喻秦国的凶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子受而舍之——舍:使……住下来 | B.祸必不振矣——振:兴起 |
C.愿太傅更虑之——更:再,重新 | D.行怨暴之怒——行:施行,发泄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③/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
B.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③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
C.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③/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
D.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③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不得已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 |
B.鞠武劝说太子丹不要收留樊於期,并希望太子马上派遣樊於期将军到匈奴去杀人灭口。 |
C.太子丹顶住压力,坚决收留樊於期,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的办法,想通过鞠武结识田光。 |
D.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太子丹的侠肝义胆。 |
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2)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①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②。公曰:“制,岩邑③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④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①难产的一种②地名③险要的城镇④通“太”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亟请于武公亟,立即 |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国都 |
C.姜氏欲之,焉辟害辟,躲避 | D.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领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②不如早为之所
③虢叔死焉 ④姜氏欲之,焉辟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
B.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使武姜受到了惊吓,所以她不喜欢庄公 |
C.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
D.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而崩溃。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思明叛族黄文昌杀知府,占三州二十七村。副总兵康泰偕世宁入思明,执其兄弟三人。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诸土酋德世宁,发兵援,乃得还。文昌惧,归所侵地,降。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逝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久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拔,引去引:引导 |
B.数假火灾夺民廛地假:假借 |
C.寻擢右佥都御史寻:不久 |
D.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坐:因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②则秦之所大欲 |
B.①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C.①而持议不苟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①副使范辂为时所抑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
B.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
C.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
D.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世宁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在德安任职期间,岐王的下属官吏骄横霸道,胡世宁依法制裁了他们。 |
B.胡世宁疾恶如仇。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无人敢说,胡世宁愤然上书,揭发宁王宸濠的罪状。 |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遭宁王陷害被关进监狱,仍三次上书陈述朱宸濠谋反的罪状,直至谏官上书说情皇帝才醒悟过来。 |
D.胡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议论朝政时不会苟且迎合别人的意见,朝中大臣都忌恨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诸土酋德世宁,发兵援,乃得还。
(2)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文言文阅读
权万纪,其先出天水, 后徙京兆,为万年人。父琢玠,隋匡州刺史,以悫愿①闻。万纪悻直廉约,自潮州刺史擢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珪掌内外官考,万纪劾其不平,太 宗按状,珪不伏。魏征奏言:“房玄龄等皆大臣,所考有私,万纪在考堂无订正,今而弹发,非诚心为国者。.帝乃置之,然以为不阿贵近,繇是奖礼。万纪又建 言:“宇文智及受隋恩,贼杀其君,万世共弃,今其子乃任千牛,请斥屏以惩不轨。.帝从之。万纪与侍御史李仁发既以言得进,颇掉罄②自肆,众情懔懔。征奏: “万纪等暗大体,诋讦弹射皆不实。陛下收其一切,遂敢附下罔上,钓强直名,迷夺圣明。以小谋大,群下离心。如玄龄等且不得申,况疏贱之臣哉?.帝寤,徙万纪散骑常侍,而免仁发。数年,复召万纪为持书御史,即奏言:“宣、饶部中可凿山冶银,岁取数百万。”帝让曰:“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斥使还第。
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徙吴王长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祐暱③比群小,万纪骤谏不入,即条过失以闻。帝遣刘德威按问,因召祐入朝。祐恐,与所嬖燕弘亮谋杀之,而万纪先引道。祐遣弘亮驰彀骑追击,斩首,殊支体, 投圊中。又杀典军韦文振。文振本以校尉从帝征伐,以质谨自将,帝使事祐,典厩马。切谏不纳,辄见万纪道之,故祐内尝忿疾。万纪死,文振惧,驰去,追骑获 之。祐平,赠万纪齐州都督、武都郡公,食二千户,谥曰敢,文振左武卫将军、襄阳县公,食千户。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
[注释]①悫(què)愿:诚实,谨慎。②掉罄:急躁厌烦,争论。③暱比:亲近。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纪劾其不平劾:检举 |
B.贼杀其君贼:暗地 |
C.万纪等暗大体暗:不明 |
D.即条过失以闻条:列举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
B.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
C.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
D.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万纪为官刚直不阿。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和地方官吏有偏袒之心,万纪不惧他们是权贵近臣,敢于弹劾他们考核不公正。 |
B.权万纪深得皇帝赏识。万纪不明大体,诋毁、揭短、弹劾都不符合实情,以致群臣离心,但皇帝没有像对李仁发那样处置他。 |
C.权万纪多次建言,有时不合圣意。他向太宗皇帝提的在宣、饶地区开山炼银建议,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了严厉斥责。 |
D.权万纪为国恪尽职守。皇帝调他担任李祐的长史时,齐王李祐亲近小人,万纪曾屡次进谏,未果后就写奏章上报他的过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收其一切,遂敢附下罔上,钓强直名,迷夺圣明。
译文:
(2)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