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材料三“……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请回答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洋务派怎样的课程设置?此种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定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憎尼道士日益增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大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材料一“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蓝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西汉)司马迁《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材料二“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
——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 年 10 月)
(3)据材料三,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张謇身体力行创办企业,试举一例。
材料四 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面粉工业迅速复兴,从1921年起就开始抵制中国面粉的输入。……外资在华面粉工厂也开始扩展,使中国的面粉工业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份减少至40%。
(4)联系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在行业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据材料四,一战后,中国面粉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1960年
-22.8%
47%
223%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针对表格中的现象,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采取什么措施?(4
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末,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这新的政府,必须是建立在这样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并且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它的权力机关,庶几就人民看来那是最能够促进他们的安全和幸福的。诚然,谨慎的心理会主宰着人们的意识,认为不应该为了轻微的、暂时的原因而把设立已久的政府予以变更;而过去一切的经验也正是表明,只要当那些罪恶尚可容忍时,人类总是宁愿默然忍受,而不愿废除他们所习惯了的那种政治形式以恢复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当一个政府恶贯满盈、倒行逆施、一贯地奉行着那一个目标,显然是企图把人民抑压在绝对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时,人民就有这种权利,人民就有这种义务,来推翻那样的政府,而为他们未来的安全设立新的保障。
——转引自: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
⑴简述《独立宣言》发表的背景。﹙6分﹚
⑵概括《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1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国、保教、保种,合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 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故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回教,无理者也,土耳其猛 鸷敢战而回教存。佛教,近理者也,印度蠢愚而佛教亡。波斯景教,国弱教改;希腊古教,若存若灭。天主耶苏之教,行于地球十之六,兵力为之也。我圣教行于中 土,数千年而无改者。五帝三王,明道垂法,以君兼师,汉、唐及明,宗尚儒术,以教为政。我朝列圣,尤尊孔、孟、程、朱,屏黜异端,纂述经义,以躬行实践者 教天下。故凡有血气,咸知尊亲。盖政教相维者,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
——张之洞《劝学篇·同心》
材料三: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
二、本会遵奉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95年6月18日)上谕,卧薪尝胆,惩前毖后,以图保全国地、国民、国教。
三、为保国家之政权土地。
四、为保人民种类之自立。
五、为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1898年5月7日)(节录)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卫鞅、甘龙、杜挚各自的观点。﹙照抄原文不给分﹚﹙6分﹚
⑵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角度,分别评价张之洞的“保国、保教、保种”与康有为的“保国、保教、保种”。﹙10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⑴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⑵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⑶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⑷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