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二月兰的芬芳
曾维惠
“妈妈,我种的二月兰长出花苞了。”坐在轮椅上的星儿高兴地喊道。
妈妈从房间的窗户探出头来,满脸微笑地说:“咱星儿多能干呀,种的二月兰也要开花了。”
山尖儿上的雪刚化不久,春风便踏着远方的积雪,来到了星儿家的院子里。
“噢,春天来了,我嗅到了春的气息。”二月兰在春风中摇摆着羽状的叶子,花苞们也在春风中轻轻地点着头,仿佛在幸福地舞蹈。
星儿抚摸着二月兰的叶子,深情地说:“二月兰啊,你终于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还得谢谢你呢,小姐姐。”二月兰说。
去年夏天,星儿妈妈推着轮椅,把星儿带到了一片林子里。星儿迎着轻风,听着鸟语,嗅着花香,看小松鼠在树梢轻荡。
“小姐姐,救救我!”一个微弱的声音,传进了星儿的耳朵。
星儿寻着声音找去,她看到了一株连根裸露在林中石板路上的兰草。星儿轻轻地把这株兰草捡起,抚摸着它那羽状的叶子,说:“你怎么不长在土里呀?连根露在地面上,你会渴死的。”
兰草说:“小姐姐,我是二月兰,一个淘气的男孩子把我连根拔起,却又不把我带走,我已经在这里躺了好些天了。小姐姐,如果你愿意,请你把我带回家吧。”
星儿把二月兰带回了家,种在一个蓝色的花盆里,放进了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二月兰告诉星儿,它不需要太肥沃的泥土,也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只要有一点可以把根埋住的泥土就可以了。
星儿陪着二月兰,坚强地走过了炎热的夏天,走过了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凛冽的寒风,刮进了放有二月兰的院子里。
寒风夹杂着雪花,袭击着二月兰。二月兰咬紧了牙关,忍受着风雪的洗礼。
星儿也好久没有从屋子里出来了,她的病情加重了,根本就离不开那温暖的被窝。
“妈妈,我的二月兰呢?它还好吗?”被窝里的星儿问。
“星儿,我很好!”院子里,二月兰大声说,“星儿,咬紧牙关,挺一挺,我们都会熬过这个冬天的。想想看,一到春天,我就能开花了!”
星儿和二月兰一起,在大雪纷飞的冬季里,带着无比的希翼与信念,一步一步朝春天走去。
啊!星儿和二月兰,终于迎来了第一缕春风。
“星儿,我要开花!我要开花!”二月兰在春风中歌唱。
看啊,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二月兰开放了,淡紫色的花瓣,在风中起舞。那淡淡的芬芳,在院子里弥漫。
星儿来到院子里,她抚摸着二月兰,然后仰望着蓝天,轻轻地说:“我也要开花,我也要飞翔。”整体把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分析探究。(共7分)
(1)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二月兰在春风中摇摆着羽状的叶子,花苞们也在春风中轻轻地点着头,仿佛在幸福地舞蹈”。说说二月兰为什么感到幸福?语言品析“二月兰啊,你终于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请品析加点词语“熬”的表达作用。
情感体验。下列句子抒发了星儿怎样的情感体验?
星儿来到院子里,她抚摸着二月兰,然后仰望着蓝天,轻轻地说:“我也要开花,我也要飞翔。”想想感悟。文章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
①跳舞草是一种“灵性”的植物,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跳舞草的叶片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为一对舞伴,它们时而合抱,时而交又,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而舞。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霓裳鬓影,一枝一叶都有情。
②跳舞草绝对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因为这种小草有个怪癖:如果放的是怪腔滥调,即使是时下流行的Disco曲,它也会娥眉紧蹙,停步罢舞。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在晚间,它会剪羽而归,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而眠。
③跳舞草长得很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弱得多。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说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其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而用其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物理或化学原理,小草的翩翩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只要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相关链接】
(1)跳舞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的一对对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弹跳,两叶转动幅度可达180度以上,然后又弹回原处,再重复转动。当气温在28~34℃之间,或在闷热的阴天,或在雨过天晴时,数十双叶片翩翩飞舞,使人眼花缭乱。
(2)跳舞草的每根枝干上有一片大叶和两片小叶,每当太阳落山、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变化时,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就会自然收缩,小叶便摆动起来,仿佛在跳舞。
(3)跳舞草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为什么把跳舞草称为“洁身自好的舞女”?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阅读第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跳舞草的功效。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跳舞草会跳舞,除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外,还有什么原因?请综合“相关链接”的材料进行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①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画着,又觉得比画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②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③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
④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⑤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鲜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⑥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画画,感觉到比画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⑦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⑧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xiū kuì。
⑨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⑩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⑩“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沮丧()() xiū kuì()()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时倾听,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时倾听,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全文,仿照第⑧段,把第③段用横线代替的句子还原。
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有一首古诗是写母爱的,你能将此诗续写完整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伺“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
关中大老碗
关中有不少古东西,比如大老碗。过去关中人家,锅碗瓢盆之外,每家几乎都有几只大老碗。有的人家日子凄惶,仅有的一只大老碗可能很“老”了,磕得豁豁牙牙,吃起饭来甚至挂口,但这只老碗还是不能丢,因为它是这个家庭的代表性餐具。
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和关中的以及 有关。关中曾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神农氏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而“天府之国”的称谓,最早是指关中地区。食物丰饶了,盛装食物的碗,自然也就不会小气。大大的老碗,装满饭食,一碗吃饱,也就省去了小碗来回添加的麻烦。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也和关中的民风民情有关。关中土地辽阔,民风淳朴,民情豪爽而耿直。表现在吃饭上,就有一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秉性。所以,大老碗就成了关中人的最爱了。过去,关中的长辈人吃饭要用老碗;而成年人,不管男女,也都习惯用老碗;至于娃娃,因为饭量和力气有限,只能用较小的碗了。不过,一旦看到了小娃端老碗的景象,大人们往往就要大加夸赞,说这个娃以后能“咥活(指能干成大事)”,是“关中楞娃生胚子”的料。当然,小娃如果能“端老碗吃饭了”,也就说明娃娃长大了,这是长辈的期望和惊喜。
关中的大老碗,多是耀州窑烧出的粗瓷碗。“耀州窑”位于渭北铜川的黄堡镇,始于唐代,北宋末最为兴盛,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为朝廷烧造过“贡瓷”。其烧制的青花大瓷碗,碗体硕大,碗底足径却显得很小,并且在外壁上有两圈凸棱,便于人们单手端稳抓牢,关中人称之为“把把老碗”。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而这种“把把老碗”正是吃这种裤带面的正宗餐具。老碗的碗有多大?贾平凹在其一篇文章中曾经说到,山里人吃饭蹲在门口,端一只“碗比头大”的饭碗,吃的时候“碗也摇,头也摇”。关中还有一种老碗,造型是锥体,口大底小,瓷很粗,碗楞很宽。有的人家不小心打破了碗,却舍不得扔,便要请箍碗匠来箍碗。箍碗匠用金刚钻搭上清油,在碗破裂的两边钻好细眼,然后用事先做好的铁扒子钉上,钩平尖头,然后用油泥抹实裂缝的钉眼处,老碗就又可以用了。
“大、重、厚、笨”的关中老碗,外表看起来愣头愣脑,可骨子里也饱含着朴实憨厚。外地人到西安吃羊肉泡馍,一看那只大老碗就先要惊叹一声:“哇,这么大的碗!”关中的碗大,是因为关中人的度量就大,度量大,包容自然就大。汉唐时期,关中的长安就已经是“纳四海宾朋,融八方来客”,千年积淀的风气——大气、厚重、融合和交流,在这一只关中的“大老碗”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汇和融和。
关中大老碗,奠定了关中人的基本性格,辈辈相传的大老碗,传承着关中人的性格密码,而关中人的审美特征,比如简约、凝重、大气与深沉厚重,其实也都和这只关中大老碗紧密相关。这就是在各种精巧餐具方便生活的当下,关中人仍不愿遗弃大老碗的个中原因。依据文章相关内容,在第二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请依据原文内容,简要说明什么是“把把老碗”?
在各种精巧餐具方便生活的当下,关中人仍不愿意遗弃大老碗的原因是什么?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大老碗是关中家庭的代表性餐具,锅碗瓢盆之外,每家必备。即使被磕得豁豁牙牙,人们也不会丢弃它。 |
B.关中人都习惯用老碗吃饭,大人们往往会夸赞小孩子端老碗的景象,因为这说明娃娃的饭量大,有力气,能干活了。 |
C.大老碗若被打破,人们会请箍碗匠用金刚钻搭上清油,钻眼,钉铁扒子,再用油泥抹实裂缝,老碗便又可用。 |
D.关中大老碗虽然看起来大、重、厚、笨,但它的“大”却体现着关中人的大度量,体现着长安城大气、厚重、融合的风气。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诚信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规定。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③诚信是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原则”。④人是通过“社会化”完成从生命体的社会人到具有社会角色的自然人转化的。⑤人的社会化,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第②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在第⑤句的横线上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