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 B.日本在华投资总量最大 |
| C.美国的在华投资主要用于抗日 | D.美国占据第一的时间最长 |
图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股份票证。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表明中国出现股份制经营方式 |
| B.证明中国已成为市场化国家 |
| C.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 D.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 |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信仰得救;致良知 |
《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 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
| 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