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一天,英国首相乔治和朋友在院中散步,他们经过每一道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有必要吗?”朋友纳闷地问。乔治微笑着说:“哦,当然有必要,我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当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了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令人沮丧的失败,然后又可以去重新开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⑵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双休日,一家人到郊外去散心,让儿子认识一下庄稼。突然,儿子扯着农民的衣襟喊了起来:“伯伯,你不小心把高粱的根弄断了!”农民直起腰,扶着锄把笑了,对小男孩说:“我是故意锄断的。”转身向城里人:“这叫晒根,就是折磨它,把它两边的根锄断,晒在日头下。过些时候来培上土,高粱就开始疯长,拼命向下扎根。俺这儿是丘陵山区,一到夏天风大雨大,高粱没有结实的根,站不住。”
看城里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农民又说:“不只是高粱,小葱秧也要摆在地上晒几天,晒晒得蔫蔫的再栽,一沾水土,立马就活了过来,愈发精神了。”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折磨与成长”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800字以上。
当今社会,“速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文化教育领域乃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速度已俨然成为一个主题词:高速增长、快速成长、火车提速、速成、速递、速递、速记、速配、快餐、快读、快捷……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认识?
请以“速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有这样一段话:“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公园里的垃圾筒就在身边,但是就有人将果皮或其他废品随手丢在地上;看到水龙头没有拧紧,成了长流水,但是来来往往的人,就是没有人上去动手给拧一下;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电风扇还在呼呼地吹,但是就是不去拧一下开关。凡此种种生活细节,本为举手之劳,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去“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请以“不为与不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寄托了孟子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它道出了一个社会应有的推己及人的道德良善追求。可是看看我们身边,不少人却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他人危难,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袖手旁观。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为什么我们屡屡看到那些人情冷漠,甚至人心险恶的场景呢?难道真的是像有些人感叹的那样,人心不古了吗?
请以“我与社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武汉有个舟舟,他生下就不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从相貌上看,他明显地带有那种弱智儿童的特征。他智力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有一天,他站在舞台上,从容、潇洒、成功地指挥一个交响乐团时,人们震惊了。在这以前,谁能相信,一首首有十几个声部、几十种乐器、节拍复杂的交响乐曲能在一位智障少年的指挥棒下如此美妙地流淌?可这也是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
舟舟没有上学,他总是被爸爸带去上班。爸爸在乐团工作,舟舟也就在音乐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舟舟的父母不知道他有什么培养前途,只是偶然地、无意地给他提供一个接触音乐的机会。这使他的才能潜质得以开发,使他的音乐才能得到超越性的发展。舟舟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也许这只是一个成功的特例,但它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请以“舟舟现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