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秋声起处是故乡
查干
⑴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
⑵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⑶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⑷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⑸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⑹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⑺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美妙的天籁,它把你整个的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乡。这时的你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⑻带着故乡的秋声上路,在城镇乡野间辗转,虽然疲惫,但故乡的秋声,总以她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我跋涉中的灵魂。故乡的天籁一遍遍回响在心头,即使在喧嚣尘世中,当我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谛听,仿佛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我心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
⑼这才是天籁的真意。
⑽一个人想要聆听天籁,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那些工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之中的人,是无缘于天籁的。
⑾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古代那些真正的隐士,无一不与天籁相伴。老子骑牛出关,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空灵的天籁。
⑿然而,天籁对于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而言,不过杂音而已。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内翻腾,不由自已。天籁与智者相伴,不与狂徒为友。能够聆听天籁的人,一定多有善举而无恶习。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那么光明定能驱走黑暗,正义定能战胜邪恶,天籁就会与你相伴。
⒀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们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
(取材于查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故乡的秋声有哪些特点?请综观全文简要概括。
赏析第6段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结合上下文回答,作者在第11段中写陶渊明和老子有何作用。
如何理解“只要我们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豚子
王任叔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步。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着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一一怎样挨得下去?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迎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心伤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了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去一趟。他井不是幽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中午了,还禾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是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地吃着。久未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静待着黑衣死神的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煮没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注:王任叔(1901—1972),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宇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奉化市大堰镇人。1 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杂文家、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印尼史专家和翻译家。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这篇小说就采用了这种陡转式情节结构。 |
B.主人公为生活无路所迫,想用河豚子毒死全家,而不去抗争,这是一种软弱,也是一种消极。 |
C.“日车已驾到斜西”一句环境点染很精彩,既写出了主人公外出躲避的漫长难挨,又有渲染悲凉气氛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
D.小说以简洁的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在平淡中突出离奇的主题。 |
E.小说揭示了旧中国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惨命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请分条概括。
小说中有三处场面描写,其中两处是写孩子们欢迎爸爸回来,一处是全家吃河豚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河豚子有剧毒,俗语说:“要死吃河豚”。小说主人公拿回一篮子河豚子,要毒死自己的妻儿。有人说作者这样写着重揭露社会的黑暗;也有人说,作者意在表达对苦难百姓的同情;还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的确,国际问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天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侯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现.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备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现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
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停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一一文化本身的支点.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我记得,德国诗天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
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节选自《环球时报》)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 |
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
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
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
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
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 |
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 |
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教”的伦理学基础因而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睇”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A.“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
B.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
C.“孝”是学“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教”是本与末的关系。 |
D.“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通过教育而生成的。 |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 |
D.原始社会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是“愚孝”或“伪孝”。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学校推行“五心(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其中“孝心”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
B.一个人只要不“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就是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 |
C.当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它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的作用。 |
D.从古至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题。
时光沙漠叶倾城
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⑵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⑶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⑷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⑸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⑹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⑺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便去了。
⑻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⑼那湖,是真的美丽。
⑽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⑾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几天里跋涉的疲倦席卷而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⑿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⒀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⒁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⒂童年时心爱的游戏,少年时朦胧的心跳,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工攒路费,甘心吃一路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
⒃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⒄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的心动,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⒅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集萃》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文笔优美,在描绘景物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类比、排比,使景物显得尤其动人。 |
B.作者在第八段描绘穿越沙漠的艰难,意在展现自己的疲惫和对红碱淖的向往,为下文的“不可抗拒地睡着”和“深深自责”做了铺垫。 |
C.第⒁段,划线句子,以“水晶”比喻“年轻的心”,意在强调年轻的心丰富多彩、对很多事物充满热望。 |
D.第⒃段,作者说“所以注定了错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类似的感慨。 |
E.文章写游客们在美景面前睡着是为了与自己在美景面前睡着做类比,展现了自己随着时光流逝心境的变化,但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作者能够对自己的“睡去”进行自省、自责。作者开篇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为何对他们对投去轻蔑的一瞥?
曾经对别人“投去轻蔑的一瞥”的作者,在红碱淖的美景前,竟也睡着了。惊醒后的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
作者在最后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同学们即将步入成人的行列,有一日“时光的沙漠”也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该怎样看待这“时光的沙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端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死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的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的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之下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以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的主要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要,实际上是被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品牌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造市场需求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品牌价值创造的武器。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技对物品制造的影响特别是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B.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品牌价值的标准,也是“消费者”的需求标准。 |
C.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简单的物质产品与产品的“品牌价值”的竞争中前者自然难以取胜。 |
D.产品的“品牌价值”是超越人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追求,是现代社会消费者需要的价值。 |
不属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饮料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 |
B.可口可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产品,它具有产品本身价值之外的品牌价值。 |
C.可口可乐口味独特,这是它拥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
D.购买可口可乐除了可以解决口渴的问题之外也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
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短缺经济条件下,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较为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
B.矿物能源的利用和科学进步对物品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物质制造呈现出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等特点。 |
C.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物质生产已经不再依赖人类的体力和技术,达到了“非人化”的程度。 |
D.在过去的竞争体系下传统武器是“高质量的产品”,而新的竞争体系下则转向了企业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方面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