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
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
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给选文中划线字注音。
啮(        )          蕊(       )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不说“桃花开满了山村水郭”,而说“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从文中找一个这样的例子。
第四段用想象的笔触写了“春”的名字的来历,其作用是什么?
根据例文中的句子,仿写句子。
例句: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仿句:一                ,可以                                   ;
                ,可以                                   
文章四处说“春天曾经是这样”,并且将文章的题目取为《春之怀古》,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与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请结合文中划线句,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文中写到十多年前家门外一株紫藤萝花衰败零落,有什么用意?
文章开篇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阅读《一生做好一件事》,回答下面题目。
一生做好一件事
池 莉
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儿,想来真是痴长。
⑵从前,我外婆家的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 在一起,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后来这种私家的园子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 响。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 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发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着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忙了 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儿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的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⑶为此,我特意找了本《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⑷《花经》记叙了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兴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购买田地十余亩,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⑸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好了人生一件事!而把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⑹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可由养花我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经营,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做好一件事,那也就够了。正像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使其名流千古、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飘》屹立于世界文坛一样,人生不需很多,只要一点点足矣。可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
⑦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绝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2011-11-05来源:《当代文萃》)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人生做好一件事”的“一件事”指怎样的事?从文中举例说明。
前三段文字,作者表达了对种花养花这件事的感情变化,请概括回答。
(1)小时候:
(2)在公寓如愿后:
(3)读了《花经》后:
作者查看《花经》,本意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作者父亲黄岳渊先生的故事,黄岳渊养花有何成就?转述这些故事有什么作用?
(1)黄岳渊养花成就:
(2.)转述的作用:
联系全文,品读文中划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意思?
作者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但生活中又有好多人是做了好几件好事的。你对“只做一件事”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阅读《大师的“痴”》一文,回答下面题目。
大师的“痴”
马军
曹雪芹在谈到他的毕生心血之作《红楼梦》时,说了这样几句感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堪称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泣血心声。没有这样的“痴”,没有这样矢志不渝生死与之的“痴”,又怎么能铸就这座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呢?
其实,何止是他?大凡世间一切不朽之作,无不是这样“痴痴”地完成的。
清代写意画大师朱耷,成就极高,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赫赫有名的“八大山人”就是他老先生的文号。他的画,自由、狂放、疏简、怪诞,风格独特,出神入化,对后世影响极大。为人熟知的郑板桥、吴昌硕、潘天寿、张大千、齐白石等画坛巨擘,无不受惠于他。
朱耷平时是绝对不作画的,他没有情绪,他不在状态,任凭你贵为王侯,富比邓通,也休想让他拿起画笔。可是他好酒,只要备此二升,即可让他顷刻间完全换了个人一样,进入到另一世界去。只见他神采飞扬,欣然泼墨,一边狂呼乱叫,一边笔走龙蛇。他作画怪极了,什么都可以做笔,有时拿个笤帚疙瘩猛扫,有时拿块抹布大抹,直弄得个乱七八糟惨不忍睹,就在观者的心脏将要爆裂之际,他却飞快拿起画笔,刷刷几下,一幅或奇崛,或秀美,或枯寂,或惊骇的山水、花鸟、竹石等绝妙无双的伟大杰作便诞生了。
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先生,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的《自传》中记录了一件自身的“痴故事”。
夜已经深了,可是,他和助手弗兰克仍在紧张地运算着他的数学方程式。猛然间,弗兰克想起这是他回家的最后一班电车了,便霍地跃起,急匆匆朝车站赶去,冯·卡门脑子还在运算中,糊里糊涂就跟着也一同来到车站。
车站人很多,也很乱,但冯·卡门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正在那美丽迷人的数学方程中“游泳”。忽然,他的大脑中一团火花爆亮,灵感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数学公式仿佛就在他的眼前出现,真是奇迹呀!他兴奋极了,差点就喊了出来。他什么也顾不得了,趴在即将开动的电车车厢上就写起来,好像这车厢就是他的运算本一样。他写呀,写呀,飞快地写,恨不能让公式瀑布一样从他的笔端飞流而下。
时间很快就到了,售票员大声催促他离开,车马上就要开走。然而,沉醉在疾速演算快乐之中的冯·卡门无法停下来,他一面发疯似的继续推导方程,一面请求着:“请再等一会儿!”“请再等一会儿!”售票员修养还真的不错,耐着性子等他,时间飞快地流逝,而他的笔也飞快地在走。终于,一行行论证缜密的数学方程倾泻到车厢上。
冯·卡门先生写在车厢上的公式,就是著名的“紊流的力学相似原理”论文,他的这一理论,对各种飞行器的成功上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艺痴者,技必良。只有痴,才能进入物我两忘,心驰神往,神乎其技,神乎其神的境界。“痴”,是创造之态,因为神来之笔正在每个人绝妙的手中。
(选自2011年12月31日《河北日报》)
本文论题是,作者表达的观点是( 4分 )
第一段文字写曹雪芹的写作感言及作者对此的评价,作用是什么?
说说本文的论证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结论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⑴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20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无论上学放学,洛宁总是背负着一袋石头,艰难且坚毅地行走着。
⑵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是我到偏远山区从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但有一点谁都佩服,洛宁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⑶几个月前,洛宁上学时,除了书包,背上还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上课,洛宁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
⑷也有同学去摸过,硬邦邦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每当我们向洛宁问起,他总是不言语,低头耸着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有同学试图打开口袋,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一头发怒的狮子,让人不得不罢手。
⑸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过几个同学的“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打开了,滚落出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同学们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⑹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是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儿来,便哈哈嘲笑洛宁。暴怒了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⑺我听别的老师讲过,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有着任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去卖,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
⑻日子本可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洛宁家。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⑼当我向洛宁母亲提及孩子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⑽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以后的日子,若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⑾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⑿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86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他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86斤的重量为止。
⒀86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⒁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
⒂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洛宁,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刺痛;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路难。
⒃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选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1期有改动)
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4分)
①洛宁上学,口袋鼓鼓→②→③→④真相大白,深受感动。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暴怒了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2) 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主人公洛宁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文中洛宁的言行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和收获,不少于8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生活需要适度紧张
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剧烈,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持续的紧张通常是神经衰弱、溃疡病等多种身心痰病的诱因。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紧张并非都有害无益。适度的紧张不仅能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健康。
②现代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时代气息——紧张。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适度、强三种。笔者所提倡的是适度的紧张。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进取就必须有健全、饱满的情绪和适度的紧张感。适度的紧张情绪,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使人思维迅速,反应敏捷。医学家们提出,当一个人保持一定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并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随之而改善,从而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研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专家们还认为,适度紧张是一种经常性的健身运动。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或工作紧张时,往往需要手动得勤一些,腿跑得快一些,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活动也随之增多。而这些活动本身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增强,使各关节的功能活动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对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对数百名大公司经理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下的经理,其生病和生重病的机会比工作轻松的同事要少得多。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作过一项研究,发现适度忙碌而紧张的名人们,通常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怀特说,生活本身就是紧张。你最好以紧张为乐,因为,人若善于对待生活中的干扰和紧张,它便不是健康的威胁,而恰恰是健康的促进剂。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并非象想像的那样脆弱,紧张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不得也缺不得。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前苏联科学家对此也作过研究,他们发现,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因而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相反,如果长期生活松懈,缺乏进取心,就会削弱人体抗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衰老。
④长期过度紧张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处于持久性的兴奋状态,对身体有害。但过于松弛和散漫的生活也不利于健康。古人说得好:“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安排日常生活中,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懒散,要有所追求,要建立多种兴趣与爱好。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尽可能充实一些,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颇有裨益的。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
“适度的紧张”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好处?(5分)
文中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应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