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 B.宗法制崩溃 |
C.“仁政”思想消失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
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分封制度 | B.宗法制度 | C.礼乐制度 | D.宗教信仰 |
《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初期分封制 |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
C.西周末王室衰微 |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 | B.皇权政治 | C.族权政治 | D.官僚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