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夏,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座谈时翻译家罗稷南提问:“要是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毛泽东十分认真地思考片刻,回答:“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鲁迅永远是一位自由的斗士 | B.毛泽东发展了他的的斗争哲学 |
| C.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健全 | D.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失去言论自由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 B.因时进行变革 |
| C.加强思想控制 | D.强化专制统治 |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
|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
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
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民贵君轻 |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