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材料一: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二: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有突出表现。以自由、民主、法制为特色的新的政治观念、制度和实践给现代文明以崭新的形象。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后者的主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或联邦制的发展,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协调,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预等。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2)材料二的“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以美国独立后初期最为典型,请举例说明(4分)
材料三: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建国后,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采取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贡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改革开放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
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 ,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材料二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 , 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 , 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1)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材料一、二的规定分别适应了哪一阶级的政治需求?
材料三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2)据材料回答魏晋南北朝选举官员的标准,指出其弊端?
材料四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3)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材料五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4)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5)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6)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改革调整的成功范例。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俄国、美国、中国的这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中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2分)
(3)请你分别总结这三次“改革调整”成功的主要经验。

现代化(又名近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确实也始终伴着多方面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次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主要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哪些内容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各有何影响?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请简述它的主要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