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一呼百应,“微力量”细水长流。
2011年4月,网上发起了一项名为“免费午餐”的公益活动,旨在倡议每天捐赠三元钱,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让孩子们免于饥饿,专心学习。
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免费午餐”活动迅速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不到半年,筹款近1700万元,86所中小学的一万多个孩子吃到了美味又营养的午餐。这种自下而上的慈善模式,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其中,慈善行为成为了“草根”阶层的道德竞赛,形成一股庞大而持久的公益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慈善模式如何形成庞大而持久的公益力量。
(共22分)3月的一天,麦子店街道办事处多功能厅内,长条桌边坐满了居民代表、区人大代表,以及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共约40人。他们代表社区10万人向街道干部询问重点工作情况,在会上确定了小区绿化、停车管理等10余项涉及民生的重点工作,这些工作成为办事处在当年需为民办理的“实事工程”
注:街道办事处是基本城市化的行政区划,下辖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极少数的行政村。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街道办与区人大是什么关系?
(2)街道干部为什么能够与各界群众共同商议地区发展事务?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法治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保证。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注: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材料二:2015年,H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常用行政权力从2500多项削减到1474项,削减幅度达41%,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全面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再次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积极推动消费维权便利化、智慧化、规范化、社会化;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民生保障领域……该政府正以新作为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1)揭示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知识回答,H市政府的一系列做法所体现的道理。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拍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闽西山区的某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具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的古村落。在过去很长时期内,该村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无人看管、自生自灭、干部对古村落漠视、群众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资金缺乏、旅游设施落后等问题。许多村民认为,几百年的老房子了,居住条件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拆旧房建新居。古村落的保护与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产生了矛盾。
近几年,全国兴起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热潮。当地政府意识到,必须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开展对古村落的抢救性保护和活态传承,防止过度开发。他们在村民中宣讲保护古村落的重大意义,在学校进行乡土民俗教育,增强了民众的保护意识。同时从政策和投入上加大力度,统一规划,落实权益,维修文物,科学整治,恢复古村旧貌,鼓励和支持群众在远离古民居的新村建筑新居。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古村落一梁一柱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正绽放新的活力。
(1)结合材料,说明该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如何体现文化自觉的?(10分)
(2)人们对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变化是如何体现认识论观点的?(12分)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4分)
近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15日全国各地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引发网友热搜。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全国各地平均工资表:
注: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目前全国唯一突破10万元大关的地区,这一水平是目前最低的河南省(42179元)的2.4倍。多数身份未超过国家平均标准。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对中新网记者分析,在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平均工资并不能反映差距的问题,中位数可能比平均工资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众多网友吐槽自己“拖后腿”,恰恰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前收入差距大的情况。“这也凸显出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过高的不合理差距,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李实建议,要在经济增长上多下功夫,保证就业和工资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把“提低、扩中、限高”落实好,精准发力,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1小时40分钟的时间里,李克强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扶贫到户籍制度改革,用了大量客观的数据,阐述2014年的进展和2015年的工作总体部署。“高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细节,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广泛影响。就业,将有更多工作机会;带薪休假,不再是“镜花水月”。看病,个人负担将减轻。户籍制度,没户口也能享公共服务。搬新家,住房不再是奢望。创业不用为审批“跑断腿”。收入向基层工作人员倾斜,环境新提法,高频词“发展”说得最多!有望迎来更多蓝天!
(1)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体现的经济道理。
(2)阅读材料二,从“个人收入的分配”的角度简述如何把“提低、扩中、限高”落实好。
(3)围绕“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知识,分析材料三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01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针对当前存在的法律定位不清晰、政府环境责任难落实、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首次将雾霾治理入法、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保部门将在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三阶段所有点位的实时监测数据。地方的环保监管执法力度在加大,多家央企下属分公司因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被按日连续处罚,在环境治理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结合材料,指出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