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是电影的灵魂
苏叔阳
电影《阿凡达》上映曾在全球引起一片热议。
有论者说,这是一场革命,从此电影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整个观影的习惯和观念将彻底改变。我以为这论点未免过于激进,有点冒失。在我看来,3D电影,只是预言了电影新科技无限深广的潜力,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奥斯卡将最佳影片大奖颁给了传统样式的影片《拆弹部队》,就已表达了美国电影界的主流意识。
电影是通过声光电技术,拍摄成运动的影像,来表达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艺术,因此,可以认为,它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样式的哲学,也是影像的文学。早在电影艺术诞生以前,人类就发现和发明了电、发电机、活动摄影机、胶片、活动放映机,这些是电影艺术的技术元素,但不是电影,更不是艺术。这些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一种元素的指导下,拍摄出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才被称之为电影艺术的诞生。
文学介入了电影技术,使之成为艺术。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卢米埃尔兄弟在一家地下咖啡馆里放映了20部1分钟的影片。这个今天看来有些寒酸的开场,竟然拉动起无尽的汹涌奔腾的电影大波。这个开场包含了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元素,这是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了影片的拍摄,他们或许没有文字的脚本,但有腹稿,这就是无字的文学剧本。这就是卢米埃尔兄弟不经意间创造的伟大开端。电影百年多的历史证明,文学永远是电影的灵魂,为着电影艺术的需要而使用技术,而不是相反。正是这样一条铁的纪律,创造出永续不绝的优秀影片。
文学是人学,通过塑造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以服务于社会、人群。文学的叙事功能又是戏剧、电影最基本的手段。叙事、状人、制造氛围,宣示哲理,电影都依据文学而展开,只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于是电影有了自己的语言规律。电影编剧就应当熟悉电影语言,并且运用自如。但这不是电影可以不要文学的理由。没有文学的电影,只是声光电技术的杂耍,还不是艺术。我们的有些精工制作的影片,正向杂耍靠拢。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思潮的产物。所有的人物无一不是被一定的时代潮流托浮到舞台和银幕的。即令描写古代的和过往的历史,也是作者的历史观和对他生活的时代的认知。所以,有了文学性,电影势必会有现实性,更何况电影本身就是纪实性的艺术。电影所拍摄的都是现实的,即使梦境、神话、想象也是人造的现实场景。只是其中含蕴着作者的理想、价值观、爱恨情仇,这就是文学的元素。无法回避,无法逃脱,都在表现出作者的文学素养。一个文学素养不高的、美学价值低俗的导演决然拍不出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 好文学剧本拍出坏影片,常常有之;坏文学剧本拍成杰出影片,有史以来未曾有过。
应当承认,《阿凡达》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势必会在电影制作上引入新 的观念。但它也同时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影片,更需要建筑在坚实的文学基础上。电影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又是产业。当我们精力全部集中在产业时,或许是电影质量下滑之时。因为我们忽略了艺术,而平平的影片不会使产业振兴。要振兴中国电影,首先振兴文学,让文学成为电影的灵魂。
(原载 20l0—05一05《人民日报》有删节)下列对“电影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电影艺术要求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影片的拍摄。 |
B.电影艺术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 |
C.电影艺术是纪实性的,即使是梦境、神话等的电影场景,都是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表达。 |
D.电影艺术的振兴需要坚实的文学基础,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电影产业。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阿凡达》 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 但是没有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 |
B.卢米埃尔兄弟在文学元素的指导下,拍摄了20 部每部1分钟的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这被视为电影艺术的开端。 |
C.精工制作的影片,因为只重视声光电技术,所以正向杂耍靠拢。 |
D.一部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不仅需要好的文学剧本,还需要具有高超文学素养导演。 |
请根据本文概述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直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音乐对人类的影响。从上帝的礼物到魔鬼的工具,从数学的延伸到语言处理的副产品,人们给音乐贴上了各种标签。达尔文在《人类的演化》一书中提到,人类对音乐的偏爱“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最为神秘”。
②上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心理学家比较了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能力,试图以此来解释音乐的魅力所在。毕竟,不论是欣赏音乐还是理解语言,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要具有辨识声音的能力。大脑的听觉皮层专注于听觉信号,现在已知这一部位负责处理基本的音乐要素,例如音调和音量;位于听觉皮层旁边的次级听觉部位负责理解更为复杂的音乐模式,例如和声和旋律等。专家们已经发现,音乐可以激活负责理解和产生语言的部位,其中包括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它们都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表面。因此,音乐语法有可能是在总结和理解语言语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③但是对旋律的感知还要涉及其他一些大脑系统,尤其是控制喜怒哀乐等情绪的部位。例如;大脑的恐惧中枢杏仁核如果受到损害,将会削弱一个人感知恐惧的能力。一些研究显示,这个损伤还会削弱人们对音乐中悲伤元素的感知能力。许多现代研究人员因此推测,大脑中负责语言、感觉和其他功能的部位独特地组合在一起,音乐就是在此基础上进化出现的。
④那么在大脑中除了利用其他系统之外,音乐有自己的专属区域吗?劳伦斯·弗里德曼在一次自行车事故引发的脑震荡过后,他仍旧能够分辨出此前曾热爱过的古典作品,且依旧能为视觉艺术和其他一些体验所感动,但他再也无法从音乐中获得任何乐趣。据推测,弗里德曼大脑中专门负责音乐爱好的区域可能已被损坏。尽管没人确切地知道这一区域究竟在哪里,但研究者认为它的存在与音乐的发展有着某种特殊联系。
⑤此外,人们还发现婴儿常常会全神贯注地聆听音乐,对音乐的热爱似乎超出了对语言的爱好。专家们认为,婴儿对音乐与生俱来的反应与“母亲语”现象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本能地会使用这种特别的哼唱方式与婴儿交流。一些专家由此推测,音乐和语言可能都来源于此。英国雷丁大学认知考古学家史蒂芬·米森创立的理论认为,语言和音乐都进化自人类史前祖先所使用的音乐式原始母语。
⑥尽管人们的研究很丰富,但要验证进化理论非常困难,人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音乐为什么会存在。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音乐对人类的影响,有魔鬼的工具、教学的延伸、语言处理的副产品等多种解释,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
B.大脑的听觉皮层负责处理基本的音乐要素,而控制喜怒哀乐等情绪的部位,对人们感知音乐旋律是至关重要的。 |
C.受伤后的劳伦斯·弗里德曼仍能听音乐却不知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可他能够正常感知其他事物所传递的情感。 |
D.有专家认为,婴儿对音乐与生俱来的反应与人们本能地使用哼唱方式与婴儿交流这一现象,是联系在一起的。 |
简要说明人们研究出的音乐进化理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 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人心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 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精选》,有删节)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 ,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⑥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
答:(1);(2);
(3)作者在第⑦段中描绘了昆仑山、 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 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了地震。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而其中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做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公里—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国际上通用震级划分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
地震时,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海底大地震时,洋壳的大范围变动会引起海水振荡(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可形成高达20米—30米的地震海啸。2004年的印尼7.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致24万人死亡。地震还会激发地球整体的长周期自由振荡,持续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星期。地震波的能量会有一小部分传入空气中,变成声波,即地声。在大地震时,还有可能观察到天空发光的现象,即地光,其成因尚不清楚。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如果地震发生在现代化城市中,会造成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如果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能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附近海域的9级大地震造成了自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之后最严重的福岛核危机。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环太 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下列对“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
B.地震是因地壳内部产生变化而产生力的作用致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
C.地震中破坏力较大的是构造地震和浅源地震两种。 |
D.地震发生次数频繁,破坏极大,可能会造成局部地形改观,如果发生海底大地震,会引发海啸。 |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
B.中国处于世界两个大地震带上,受两大板块挤压,地震活动频繁,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 |
C.地震会使人先感到上下摇晃后水平摇晃,这是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先后到达地面的原因,也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
D.大地震会使地球长周期自由振荡,可能持续几天,也可能持续几个星期。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震发生后人们会感到摇晃,听到声音,看到地光。 |
B.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只要掌握了此规律,我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 |
C.现代化的城市如果经历了大地震,不仅会房屋坍塌,道路、桥梁受损,还有可能面临着发生火灾、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威胁。 |
D.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附近海域的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0个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备的能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尸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
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
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
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
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改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人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2)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全文看,作者对“家”有哪几方面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分)
周国平的散文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语言凝练,意蕴深长。试结合本文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中国
城市常常被人说成“水泥森林”。而在上海世博园,展示着城市的另一种生长形态——木结构建筑重归林立的楼群之中。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城市中可能将崛起超过7层的木质建筑,城市不再是“水泥森林”。
位于世博园C片区的挪威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从5米到15米,高高矮矮的这些 “树’’都有抓地的“树根”,都伸展着4条“枝干”托起顶篷。不约而同,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等,也采用了木结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 一座全木结构的小学在都江堰向峨乡破土而出,让木结构建筑再次进入视线;作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20年后开始复苏。
欧洲木业协会主席索德安介绍说,除抗震性能强,木结构房屋建造中会和矿物棉一起混合使用,房子会呈现非常好的保温性能。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再生材料,由于木材能吸收二氧化碳,木结构建筑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
我国当前的建材消耗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副所长赵霄龙博
士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建筑每年消耗的铁矿石超过3亿吨,石灰石4500万吨,排放;氧化碳将近4亿吨,“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比例很小,大概为1%左右”。
木结构的先天环保优势并不意味着复兴之路平坦。最大疑问是,木头从哪里来?中国已
经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再推广木结构建筑,是否会让 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确实,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6,人均木材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8。不过,假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良性循环并非不可能。瑞典等北欧国家早年也遭遇过乱砍滥伐森林的惨痛经历。在吸取教训后,瑞典法律规定,在砍伐一棵 树之后,需要种上两棵甚至更多新树苗。
此外,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显得不那么实用。对于这 一点,欧洲的先进技术似乎可以提供借鉴。索德安透露,欧洲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而如果采用混合结构住房,最高已做到16层。所谓混合型结构,就是指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中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望在年内出台,相对于现行《规范》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的规定,修编以后,混合型的木结构房屋标准有望达到7层。
在木材处理方面,如今的木质建材也摆脱了以往易燃、易损的形象。通过喷涂阻燃药液,
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木结构建筑、日本每年有45%的新建建筑为木结构建筑,这和建材技术演化不无关系-中国专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身国情的木结构复兴之路——赵霄龙透露:“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基复合人造板的生产国,而且利用秸秆生产 板材的技术也正在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等十分适合作为木结构建筑的材料。”这对于年产秸秆量超过7亿吨的中国,无疑是个福音。
(选自2010年10月22日《环球时报》)下面关于“木结构建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博园挪威馆、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均为采用了全木结构建造的木结构
建筑。
B.都江堰向峨乡的那座全木结构的小学是我国第一座全木结构建筑。
C木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强,保温性能好的优点。
D.木结构建筑能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先天环保优势,大力推广有助于减低我国建材消
耗对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大力推广木结构建筑可能让本 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
B.通过喷涂阻燃药液,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从而使木材可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 馆、桥梁等的建造。 |
C.目前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的建筑已经能建到16层。 |
D.我国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新版《规范》有望达到7层。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木结构建筑最早出现在我国,但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欧洲。 |
B.如果借鉴瑞典等发达国家经验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就可以在我国实现木结构的复兴。 |
C.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木结构房屋的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木结构建筑在我国部分地方并不很实用。 |
D.随着利用秸秆生产板材技术的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的出现,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很可能会逐渐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