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是电影的灵魂
苏叔阳
电影《阿凡达》上映曾在全球引起一片热议。
有论者说,这是一场革命,从此电影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整个观影的习惯和观念将彻底改变。我以为这论点未免过于激进,有点冒失。在我看来,3D电影,只是预言了电影新科技无限深广的潜力,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奥斯卡将最佳影片大奖颁给了传统样式的影片《拆弹部队》,就已表达了美国电影界的主流意识。
电影是通过声光电技术,拍摄成运动的影像,来表达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艺术,因此,可以认为,它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样式的哲学,也是影像的文学。早在电影艺术诞生以前,人类就发现和发明了电、发电机、活动摄影机、胶片、活动放映机,这些是电影艺术的技术元素,但不是电影,更不是艺术。这些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一种元素的指导下,拍摄出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才被称之为电影艺术的诞生。
文学介入了电影技术,使之成为艺术。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卢米埃尔兄弟在一家地下咖啡馆里放映了20部1分钟的影片。这个今天看来有些寒酸的开场,竟然拉动起无尽的汹涌奔腾的电影大波。这个开场包含了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元素,这是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了影片的拍摄,他们或许没有文字的脚本,但有腹稿,这就是无字的文学剧本。这就是卢米埃尔兄弟不经意间创造的伟大开端。电影百年多的历史证明,文学永远是电影的灵魂,为着电影艺术的需要而使用技术,而不是相反。正是这样一条铁的纪律,创造出永续不绝的优秀影片。
文学是人学,通过塑造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以服务于社会、人群。文学的叙事功能又是戏剧、电影最基本的手段。叙事、状人、制造氛围,宣示哲理,电影都依据文学而展开,只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于是电影有了自己的语言规律。电影编剧就应当熟悉电影语言,并且运用自如。但这不是电影可以不要文学的理由。没有文学的电影,只是声光电技术的杂耍,还不是艺术。我们的有些精工制作的影片,正向杂耍靠拢。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思潮的产物。所有的人物无一不是被一定的时代潮流托浮到舞台和银幕的。即令描写古代的和过往的历史,也是作者的历史观和对他生活的时代的认知。所以,有了文学性,电影势必会有现实性,更何况电影本身就是纪实性的艺术。电影所拍摄的都是现实的,即使梦境、神话、想象也是人造的现实场景。只是其中含蕴着作者的理想、价值观、爱恨情仇,这就是文学的元素。无法回避,无法逃脱,都在表现出作者的文学素养。一个文学素养不高的、美学价值低俗的导演决然拍不出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 好文学剧本拍出坏影片,常常有之;坏文学剧本拍成杰出影片,有史以来未曾有过。
应当承认,《阿凡达》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势必会在电影制作上引入新 的观念。但它也同时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影片,更需要建筑在坚实的文学基础上。电影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又是产业。当我们精力全部集中在产业时,或许是电影质量下滑之时。因为我们忽略了艺术,而平平的影片不会使产业振兴。要振兴中国电影,首先振兴文学,让文学成为电影的灵魂。
(原载 20l0—05一05《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电影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电影艺术要求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影片的拍摄。
B.电影艺术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
C.电影艺术是纪实性的,即使是梦境、神话等的电影场景,都是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表达。
D.电影艺术的振兴需要坚实的文学基础,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电影产业。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阿凡达》 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 但是没有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
B.卢米埃尔兄弟在文学元素的指导下,拍摄了20 部每部1分钟的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这被视为电影艺术的开端。
C.精工制作的影片,因为只重视声光电技术,所以正向杂耍靠拢。
D.一部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不仅需要好的文学剧本,还需要具有高超文学素养导演。

请根据本文概述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荒岛
(非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小说第4段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民”焦虑的原因。
赏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请探究:小说为何以“荒岛”为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鹃之笺注张晓风
⑴郑康成为《诗经》作笺,宋人吴正子为李贺诗作笺,凡是美丽且奥义的东西都需要“笺”,我今且来为千岩之上、万水之畔的杜鹃细细作笺。
⑵对万物,我是这样来判断的:
⑶一切东西,如果真的很好,好到极致,大概终于都会嫁给神话。凡是跟神话无缘的,在我看来,都像新贵乍富,少掉了一些可凭可依的深意。
⑷是故大地有其神话,日月有其神话,星辰和露珠有其神话。此外季节、山川、风俗亦有其神话。群花虽微,其中总有一些像月下突拔的峰头,平白沾得几许天庭幽辉。凡是能和神话结缘的花,总有其特异的风姿。
⑸而其实所谓神话,不就是一番注解的苦心吗?上帝是造物者,人类则是费心为万物一一作注释的人。相对于宇宙的好生之德,我们不都是“述而不作”如仲尼的人吗?我们不能造山造河,所以只好演述它们的美丽。诗人为它们作感性的释义,科学家为它们作知性的缕析,那说神话故事的人却希望寻幽探微,说破万物的潜秘。此外一切画家、音乐家、哲学家不都如小学生面对试卷,在努力地做着注音和解释的题目吗?
⑹因此,回想起来,七岁那年我所以爱上杜鹃花,其实大半原因是由于先爱上了一则神话。
⑺那年春天,我们住在柳州城,房子坐落在山脚下,时时听到风声和鸟声。由于房子是借住的、由于山、由于春天、由于雨雾、由于父亲仍在战线上,童年的我竟也会感应一份客愁。夜深时,我在灯下习字,母亲说:
⑻“这种杜鹃鸟很奇怪,它把自己倒吊在树枝上叫,叫到后来,血都从舌头上滴下来,滴到杜鹃花上,花就染红了。”
⑼春寒犹深的夜里,听到这样凄厉的故事,小小的心不免悸怖颾悚觫,奇怪的是在惊惧之余偏偏不能自禁地喜欢上这种诡异的花。每次站在杜鹃花前,心中亦惨亦烈,想起泣血的故事,但觉满满一丛树上都是生生死死的牵绊。
⑽杜鹃又名山踯躅和映山红,对我而言,初识杜鹃,原是在山上,漫山的红花,是踯躅不忍言去的颜色啊!幼年时,但记得湘黔线上,火车经过湖南、广西一带,竟是在花阵中穿行。那时太小,不知逃难有什么不好,只觉站上小贩卖的腊肠焖饭极好吃,满山满谷的山踯躅极美丽,悠悠的铁轨可以笔直无回的一路开拔下去。
⑾小时候记不住什么湘黔线,却记得一山复一山的杜鹃——虽然不是名种。故土最后的一抹颜色,凄艳艳人,一条光光灿灿照明离人之眼的花之轨迹。
⑿去岁,李霖灿先生和我谈大千先生的故事,他说:
⒀“有一年,大千先生邀我去看杜鹃,他新从瑞典空运回来的黄色杜鹃,极名贵。我去看了,他问我花如何?我笑而不答,他再问,我仍笑而不答。大千先生忽然懂了,洒然大笑说:‘是啦!是啦!我懂啦!这种花,不入法眼,你在云南住过,好的杜鹃品种你见识过的。’我说:‘对了,正是如此。’”
⒁我听那故事,不胜欣羡,此生此世,如能被人说一句:“好的花,她是见识过的!”也就心满意足了。
⒂然后是台北,记忆中杜鹃该开在南方的山城里,台北亦是多雨多山的城,亦有杜鹃烈烈而发。杜鹃几乎是所有校园里的宠花,由于是校园花,也可以算是青春的旗标,智慧的泉柱。台大校园里的杜鹃许多是日据时期种下的,杜鹃这种花竟是愈老愈精神,非常像“知识”,是一种历久不凋的容颜。
⒃前些年,不知为什么,忽然流行起重瓣的洋杜鹃,奇怪的是,许多花虽因重瓣而美丽,杜鹃却偏偏是单瓣的好看。单瓣的杜鹃才有单纯明朗的线条、干净澄定的颜色。而且台湾杜鹃花期长,又耐得各种气候,真是放诸天下亦可骄傲的春华。
⒄杜鹃开到五月,大致谢了,却由于额外的恩宠,台湾又有一种小朵杜鹃来接棒,它们一般开在山里,有时从悬崖壁缝里倒长下来,乍看不免又惊又喜,看来杜鹃真是中国花,好比中国人喜欢《西游记》之后又有《西游记补》,《西厢记》之后又有《续西厢》,这小朵杜鹃看来亦是杜鹃的续篇。另外有种红心杜鹃,也极出奇,大约花中也有隐士高人,红心杜鹃风格高标,竟自顾自地长成一棵树了。看来杜鹃是亦师亦友的对象,与人齐高的可做朋友,硕大成树的可居宗师,至于那小丛小朵的,这是可爱宠娇纵的孩童。
⒅杜鹃无果,是绝对为美而生存的花,再功利的人看到杜鹃也要心软,知道无用也是可以理直气壮的。
⒆杜鹃的花期长,是上天的优惠,但它又不像某些花开是十个月,显得太长,反而失去了季节更迭的喜悦。杜鹃花的花时如情人的乍见与相守,聚是久违的狂欢,离是迟迟的驻步,发乎其不得不发,止乎其所当止。
⒇至于多年前的山城春夜,听母亲说那则极美丽且极可怕可伤的神话,现在想想竟也不惊了。王尔德笔下的红蔷薇,不也是夜莺刺透胸血而染红的吗?人间的欢愉,人间的艳色,背后不都潜藏着生命极挥洒处的最后一滴血吗?
(21)如果杜鹃是一部属于春天的经书,则我此番絮絮叨叨便是解释经书的笺注了。上天啊,能否容我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注。答应我,让我站在朗朗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一次利落动人的简报。 (有删改)
请分别举出一则与日、月有关的中国神话:
结合全文信息,为杜鹃花写一份简介。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⒆段划线句。

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⒇段的作用。

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⑷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赞美了杜鹃等与神话结缘的花有独特魅力。
B.第⑼段划线句运用叠词,形象地再现杜鹃啼血的悲情,营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
C.第⒂段划线句把“经年的杜鹃花”比作“知识”,比喻新奇,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D.本文语言充满诗意与灵性,仪态万千,情感真挚动人,但文章欠缺学者散文的理趣。

联系全文,阐述作者为杜鹃作笺的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陶东风
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给人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所谓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边缘化,准确地说是文学越来越远离公共领域,其承载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越来越稀薄,被媒介关注并成为媒介公共事件、新闻事件的概率、可能性大大减少。
⑵近些年来,只有当文学被媒介关注、成为公共事件甚至新闻事件之后,才会受到公众关注,才能摆脱所谓“边缘化”的命运。近几年一些受到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文学现象,实际上都是我们所说的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比如韩白论争、中学语文教科书该不该拿掉一些鲁迅作品的讨论等,都是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
⑶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只有这些 “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似乎还能给今天的文坛注入一些活力,引来一些关注。当然,在那些坚守审美自律立场、艺术自律精神的人看来,恰恰就是这种来自公共性的“活力”导致了文学的死亡。不管是活力也好、死因也罢,文学必得成为公共媒介事件、新闻事件,才能引起公众,也包括大多数批评家的兴趣。诚然,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个纯文学的时代,但它却是一个疯狂渴望新闻的时代,是一个没有了新闻就会不知所措的时代。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媒介公共事件的文学现象大多是由媒体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炒作”起来的。
⑷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特点是:它们全部不是纯文学或纯审美的现象,而是和其他公共问题、社会问题紧密交叉在一起的,比如教育、伦理道德、公民素质问题等。但是在这个媒介普遍低俗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加上很多大众对于私人隐私的窥探欲,所谓媒介化的“公共事件”也可能只有公共性之名而没有公共性之实。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因为被媒介化而赢得了知名度和可见性,却缺乏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
⑸那么,?由于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为缘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我们不能完全以审美的、文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媒介文学事件之后是否留下传世的文学作品或伟大的文学观念,而且也要看它是否产生了超越了文学、审美的公共意义。比如“韩白论争”中的语言暴力可以了解网民公民素质的缺失,暴露“80后”理性沟通能力的欠缺。红色经典是否可进入语文教材的讨论,实际上涉及教育理念问题,如何认识革命文化遗产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文学问题,或者文学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我们不应该坚守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至少是不能用纯文学的那套批评话语去把握它,否则就会导致不必要的错位。
⑹遗憾的是,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缺点,除了其可能产生恶俗的、没有真正公共意义的八卦式媒介事件之外,还有它的非持久性。在一个媚俗的、急功近利的消费主义时代,大凡公共事件、新闻事件都有很大的时效性,难以获得公众和媒体的持久关注。就近来的一些媒介化文学公共事件而言,比如“二锅头”事件,“韩白论争”等,本来都是很有意义的媒介公共事件,但是却无一不是随着媒介和公众的兴奋点的迅速转移而转移,成为短命的媒介事件。
⑺比如,顾彬教授把中国现代文学比作五粮液(喻优秀),把当代文学比作二锅头(喻低劣),并认为个中原因是现代作家多懂外语而当代作家不懂。这个说法本来应该可以引发对于中国文学与语言关系的认真讨论,并获得结实的学术成果,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无论是顾彬自己,还是顾彬的反对者、支持者,都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看来,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只能挑起话题而不能持续话题,要把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持续下去,我们不能指望媒体,而应该指望学者和批评家及时地接过话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天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既不能一概拒斥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对之嗤之以鼻,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加入炒作起哄的队伍,忘记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的批评立场;而应该仔细分辨,把其中真正有公共意义的事件分离出来,接过来进行认真深入的学理探究。
⑻但不管如何,作为公共事件的文学提醒我们,文学是多维度的,它可以不进入公共领域,基本上不具备公共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文学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 (有删改)
联系全文,给“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下定义。

根据上下文,推断第(5)段段首的两个问题分别是

第(5)段划浪线句是一个表述严谨的判断句,请将横线处填写完整。
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文学问题,或者文学问题。
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7)段列举“二锅头”事件的作用。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顺应信息时代而发展,其幕后策划者往往是媒体人。
B.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若具有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那么它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C.在把握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时,我们应该放弃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以避免产生错位。
D.在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问题上,批评家等目前尚未有效地发挥专业作用。

“一年一度关于高考语文作文题的讨论”也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这一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提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一件特定的物品为标题,围绕提琴展开故事情节,提琴既是一个具体的道具,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B.小说第二段为舅舅决定忍痛卖琴、父亲去卖琴、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我”、母亲舍不得卖琴、我去卖琴等情节提供了依据。
C.这篇小说通过舅舅和父亲两个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舅舅的伪善和父亲的虚荣,而“我”为了不揭穿亲人的谎言,又以善意的谎言隐瞒了事实。
D.父亲和“我”两次卖琴,又都没有卖出,其真相在“我”卖琴时才由乐器店老板揭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小说艺术构思之精巧。

E.这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尤以人物心理描写见长,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关系和复杂的情感,揭示了社会下层人物不幸的命运,读起来倍感沉重。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①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②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提琴在作品中象征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认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