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创意是天才,也可能是蠢才
白岩松
我的阅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工作性阅读,定下选题之后我就要为了做节目大量阅读,否则晚上直播我说什么?第二是职业性阅读,我是一个新闻人,家里订有很多报纸杂志,包括上网浏览资讯。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阅读,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跟这个时代无关的东西。我的乐趣来自“读与这个时代无关的、但作为一个人而读的书”。
我在1985到1989年间上的大学。那是“四年如果不阅读,从内在到外都没法儿活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阅读和教育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怀疑”。“怀疑”才可能使我们更努力地想靠近真实。那时有一本书我总在推荐给别人,叫《病夫治国》,现在又有了新的版本。《病夫治国》是一个医生写的,他以一个医生的视角去分析了20世纪很多领袖。由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这些病会导致他们哪些行为存在异常,这就改变了你的一种历史观——原来这些人作出某些决定是跟他们的疾病有关系。而过去根深蒂固地以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英雄是按照某种理想和理念创造的!
我需要不同的角度,就像当初我看《胡适杂记》的时候,脑海中根深蒂固地认为社会进化必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书中出现了争论:谁说人类的发展一定是按照这个前进的?在同样一个时代里头,很有可能这几种层面都存在。如果没有触碰的话,就从来不会去思考。我觉得人的独立的思维是由独立的阅读开始的。
书和书是不同的,有的书当你拿起了,翻过其实它就已经被读完了,它不值得你一页一页地全读;有的书,其中的某十页你读了,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五你就已经读过了;有的时候,一句话就够了;有的书,作为文字之美包括它的很多细节,你要全部读完,但是你想全部记住也很难。
类似《道德经》这样的书,里头好的东西太多了,但其中有五个字深深地改变了我,叫“无私为大私”。这就是阅读的乐趣,你一直觉得朦朦胧胧地很多东西,你找不到与此相对应的东西,但是突然你在《道德经》里看到了这五个字,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将来会成为你立身之本。
当我辞去很多的制片人头衔要歇一段时间的时候,恰恰是看到《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杯满则溢”。杯子满了就再也装不下其它东西了,怎么办?倒掉。阅读关键时刻如果找对了钥匙,会大大帮助你。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对我影响特别大。《曾国藩》读完了之后我写了几千字的东西,自己写给自己的。唐浩明用笔很深,写曾国藩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那一瞬,就是有一天他伴君侧吃饭,皇宴,他达到了一生的至顶。我在看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在想,这很重要吗?我也永远忘不了读《许三观卖血记》那种巨大的焦灼冲击。我在飞机上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时候,热泪盈眶。因为其实你仔细去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一个悲剧,是一个巨大的反讽,所以你才会热泪盈眶。我一直在关注长篇小说。我现在几乎不看国外的书,翻译太烂。
我们过多把创意当成了天才,但是我觉得创意是勤奋决定的。失去阅读必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我现在非常担心网络阅读的原因所在。最大的危害不是人们不看书,是过度被资讯俘虏,这个更可怕。
选自(《当代青年·我赢》2010年第3期)文题为“创意是天才,也可能是蠢才”,可是文章主要是写阅读,这不是文不对题吗?
作者说到了三种阅读方式,其中重点谈的是第三种阅读,也就是个性阅读。根据作者的谈论,请归纳一下,作者认为的个性阅读是怎样的呢?
文章中划线句子“类似《道德经》这样的书,里头好的东西太多了,但其中有五个字深深地改变了我,叫‘无私为大私’”中的“无私为大私”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进行解释,表达你的理解。
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好多好多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全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 “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耳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体现了父恩难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尊严是生命的基石
我的外祖父已经去世二十多年,我至今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在给外祖父出殡的时候,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来给外祖父送别。从家门口到坟地三公里的路上,满满的都是悲伤的人们。
现在想来,这在时处“文革”时期的年代里,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外祖父的成分是地主。当时我还很小,十多岁的年龄。我为此常常不解地询问母亲。母亲告诉我,还有一件事在外祖父家也是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土改均贫富的时候,村子里时兴抢大户。意思就是政府圈定了是地主和富农的人家,就要敞开大门,任凭村里的穷人把财产拿光,然后再把房子分给他们。村子里把外祖父的土地分给了穷人,到了抢家的时候,外祖父也敞开了大门,却没有一个人来抢。
母亲给我说,外祖父家最兴旺的时候,有将近一百亩土地,有两进两出的院子,仓库里的粮食有十几囤。正巧在解放前后的那几年,天灾人祸多,村子里有很多人家吃不上饭,外祖父的粮食自然就成了那些穷人偷盗的对象。母亲说,她还记得,有时一个晚上有几人来偷,偷粮食,偷地窖里的地瓜,偷家什,外祖父都知道,他甚至因而辞退了帮助看家的雇工。来偷粮食的,他就装做没有看见;偷家什的,他就悄悄地对人家说,不要拿家什,拿粮食吧。有一次邻墙的邻居来偷地瓜,结果装得多了,自己怎么也翻不过墙去,外祖父干脆自己从后面托他过去。
母亲说,为了外祖父的慷慨,外祖母与外祖父生过好多次气,但是每一次都以外祖父的胜利结束。因为外祖父的哲学是,他们因为没有办法才来偷的,要是还过得去,谁愿意做贼。来偷我们,他知道我们发现了他,却没有声张出去让他丢人,保全了他的面子,他不会再来偷了,人都有尊严啊。
外祖父用这种方式资助过多少穷人,连母亲也不知道。母亲说外祖父这样做的原因是源于一件事。在外祖父年轻的时候他曾经跟人做生意,有一次他的父亲病了,急需用钱,他趁老板不在的时候偷了5块大洋,结果被正好回来的老板看到了。外祖父极其尴尬难堪,但是老板说,我忘了给你了,那正是你应得的红利,赶快拿去吧。外祖父知道他刚刚拿了红利不久,而最近的生意又不好,哪里还有红利啊,那是老板保全他的面子啊。外祖父从此卧薪尝胆,终于创下了一片家业。
外祖父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懂得了面子尊严的时候,还能够沉沦,还能够再不奋起吗?外祖父的村子里后来盗贼几乎绝迹,外祖父的家里后来也几乎可以夜不闭户也没有人来偷了。村里人家的日子也渐渐都好转起来。
这个故事,母亲给我讲了很多年。我在每一次回老家陪母亲给外祖父上坟的时候,还常常听那个村子里的老人说起。我常常面对这个故事沉思:尊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你懂得了维护别人的尊严,你的尊严就无处不在了。给划线字注音。
出殡()慷慨() 尴尬 ()卧薪藏胆 ()文章第1段记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文中哪些事实能够证明外祖父是“地主”?
第5段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尊严是生命的基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包花生
①海啸袭击了这座贫穷的海滨小镇,无数大树和房子被摧毁,包括小镇上唯一的学校——艾莱特小学。艾莱特是这所小学的校名,同时也是个人名,他是城里的一位富翁。
②以前,小镇没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都要走到五里路以外的另一座小镇上去读书。后来,镇长想在自己的镇上建一所学校,就四处奔走,最后在艾莱特富翁那里得到了筹建资金。学校建成后,为表示感谢,镇长把富翁的名字定为小学的校名。但一场海啸把这所学校完全摧毁了!
③镇长为此成天愁眉紧锁,他想再次去外面寻求帮助。
④几天之后,他敲响了艾莱特富翁的家门。“艾莱特先生,学校被海啸摧毁了,我希望能再次得到您的帮助!”镇长说。“我已经帮助过你们一次了,为什么我要再次帮助你们?”艾莱特说完,转身就往里走。镇长只好无奈地离开,这时艾莱特叫住了他:“你们一定缺少食物,我给你一包花生吧!”说完他把一包花生递到了镇长手上。
⑤镇长回到镇上。孩子们见到他,纷纷站起身来问:“艾莱特先生答应帮助我们了吗?”“非常抱歉,艾莱特先生只给我们这包花生,就这么一些,我只能分给每人几颗。”校长带着愧意说。孩子们看着镇长手中的花生,纷纷沮丧地低下了头。“不过,如果把这些花生种到地里去,不就可以长出许多花生吗?”镇长说。“太好了!我们的学校废墟旁边就有一块空地,就把这些花生种到那儿去吧!”孩子纷纷应和着说。说干就干,镇长立刻和孩子老师们一起动手,给那块空地锄了草翻了土,把花生种了下去。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⑥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心想:。于是镇长就每天带领孩子们一起清理废墟,捡石头、锯树木。半年之后,原先的废墟上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石头和木料,但是要造一所学校还远远不够,镇长再次陷入了沉思。
⑦这天,镇长正呆呆地看着在太阳下读书的孩子们,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嗒嗒的马蹄声。一辆豪华的大马车往这边驶来。车上坐着的竟然是艾莱特富翁。富翁从车子上跨了下来,朝那片绿油油的花生地看了看,问:“这是?”“那是您资助给我们的花生,我们没有吃掉,种了起来!”镇长说。“哦!”艾莱特带着赞赏的神色点了点头,接下来又指着那一堆材料说,“那又是什么呢?”“我们没有钱用来造学校,只能自己动手,那就是我们自己准备的材料!”镇长说。艾莱特点了点头,围着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转了一圈,然后坐上马车离开了!
⑧三天后,镇长收到了一笔足以重建学校的汇款和一封信,信上写着:“尊敬的镇长!你对孩子们的爱深深感动了我,虽然校园依旧没有重建起来,但我看到了那么多的石头和木料,虽然一包花生没有填饱你们每个人的肚子,但我看到了那么大的一片花生地!我为我资助给你们一包花生深表愧疚,但我只是希望我所帮助的人,并不是一有困难就想着让别人帮忙的人,而是本身就热爱劳动的人。真正改变命运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劳动!”信的落款上,写着的名字是——艾莱特。(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第4期,有删改)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①—筹款遭拒—②—③—富翁来访—得到善款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3分)
(1)划线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
(2)请结合语境,在横线处补写镇长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文章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镇长,一个是富翁,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3分)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链接材料中受助者家长的看法。(字数不超过80字)(4分)
【链接材料】丛飞,深圳著名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丛飞身患重病后,曾接到受助者家长的电话:“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当对方得知丛飞正患病住院没钱继续捐助时,就问:“那你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雪》)“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述雪花?
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联想手法,在朱自清的《春》中也有此类描写,请你写出这一句: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雪的作品(要含有“雪”字),请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标明作者和篇名。
诗句:,。
作者:,。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热岛效应
1810年代,英国业余气象学家路克•霍德华发现,伦敦城市和郊区存在温差现象,并将此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此后,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现热岛效应。那么,城市的热岛效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专家速炯教授认为,城市与郊区的温差主要是由水泥路面蓄热和密集的高楼大厦之间散热不畅造成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打了阳伞戴了帽子,一位遮住了最大的热源——太阳,可是地面却发射着更强的太阳光,烤的双脚如同在焦炭上行走。没错,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脚下的水泥地面。为了美观整齐,城市的建筑使用砖石、水泥和沥青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的热量,更糟的是,这些材料不吸收水、不透水。热量不易蒸发,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更多,导致温度升高。
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我们居住的高层大楼也参与了“加热”空气的过程。原来,太阳光主要是短波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长平均为0.5微米),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吸收太阳光后向外辐射的红外光(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这部分是热辐射,比太阳光的直接照射温度更高。而高层楼房的“悲剧”在于,楼层过高会使空气流通受阻,热辐射在建筑物之间反复折射不断加热,热量散不出去,因此楼层越高,楼宇之间空地的温度越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热”也加入到给城市“加温”的行列中来。人为热当然不是指生物的呼吸作用,地球上自从有陆生生物起,动物就在呼吸了,何况村庄里的居民也都在呼吸,不会造成太大温差,人为热主要指工厂化石燃料的燃烧、室内运行的空调和路上行驶的汽车产生的热量。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除了造成交通拥堵、浪费时间,更严重的危害是,汽车的尾气排放正日益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尾气排放形成了大量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和粉尘,给城市升温的同时还污染了生存环境。而越来越多的空调运转与热岛效应形成了恶性循环,城市的户外环境早已不堪重负。
对于全球变暖而言,城市热岛现象只是局部现象,一般在对全球变暖进行研究时,需将城市对温度的局地影响消除掉。然而如今,水泥路面已经铺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不仅如此,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都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片的农田绿地变少,这已经很难说是局部现象,而是区域现象了。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而高层楼房的“悲剧”在于,楼层过高会使空气流通受阻。
②越来越多的“人为热”也加入到给城市“加温”的行列中来。根据文意,给“城市的热岛效应”下一个定义。
城市的热岛效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简要回答。
我们该如何改善日益严峻的城市热岛效应?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