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9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僧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回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岷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指太平天国运动)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焉  过:经过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处也  胜:优美的
C.寇乱殄,区内无事     息:止息
D.独思遗外身世,去万事   捐: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莼斋游于州南狼山寡人于国也
B.余与莼斋顾乐之寒于水
C.啸歌偃仰,终其身作《师说》贻之
D.时屏弃相与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1)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2) 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之衣柜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仍:于,又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轻舟追遣之
B.观其取一无
C.汝故疏我吾功哉
D.彬总师也上临哭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及齿其间旦暮闻何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1)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答:
(2)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慎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绐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不如死也。汝以力闻,当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与我力,必死于此,无还志。”约既毕,因至心祈之。初一两夕,恒尔,念益固。至六日将曙,金刚形见,手执大钵,满中盛筋,谓稠曰:“小子欲力乎?”曰:“欲。”“念至乎?”曰:“至。”“能食筋乎?”曰:“不能。”神曰:“何故?”稠曰:“出家人断肉故。”神因操钵举匕,以筋食之。禅师未敢食,乃怖以金刚杵,稠惧遂食。斯须食毕,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且晓,乃还所居。诸同列问曰:“竖子顷何至?”稠不答。须臾于堂中会食,食毕,诸同列又戏殴,禅师曰:“吾有力,恐不堪于汝。”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禅师曰:“吾为汝试之。”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入山数十里,经庐殿堂穷极壮大,诸僧从而禅者常数千人。齐文宣帝怒其聚众,因领骁骑数万,躬自往讨,将加白刃焉。禅师是日领僧徒谷口迎候,文宣问曰:“师何遽此来?”稠曰:“陛下将杀贫僧,恐山中血污伽蓝①,故此谷口受戮。”文宣大惊,降驾礼谒,请许其悔过。禅师亦无言。文宣命设馔,施毕,请曰:“闻师金刚处祈得力,今欲见师效少力,可乎?”稠曰:“昔力者,人力耳。今为陛下见神力,欲见之乎?”文宣曰:“请与同行寓目。”先是,禅师造寺,诸方施木数千根,卧在谷口。禅师咒之,诸木起立空中,自相搏击,声若雷霆,斗触摧折,缤纷如雨。文宣大惧。从官散走,文宣叩头请止之。因敕禅师度人造寺,无得禁止。后于并州营幢子未成,遘病,临终叹曰:“夫生死者人之大分如来尚所未免但功德未成以此为恨耳死后愿为大力长者继成此功。”言终而化。至后三十年,隋帝过并州见此寺,心中涣然记忆,有似旧修行处,顶礼恭敬,无所不为。处分并州大兴营葺,其寺遂成。时人谓帝大力长者云。
(选自《朝野佥载》)
【注释】①伽蓝:寺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禅师以劣弱见凌:欺辱
B.乃重千钧引:拉弓
C.师何此来?遽:突然
D.后于并州营幢子未成,病遘:遇,遭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力闻,当佑我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B.神去晓,何谓阁子也
C.入殿中,横塌壁行击沛公于坐
D.诸僧从而禅常数千人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稠禅师初出家时,因身若无力常常受到同辈和尚的欺负,便抱着金刚塑像的脚发誓,祈求赐予力量,抱着脚祈祷七天后,金刚果然现身了。
B.吃下金刚带来的肉筋后,稠禅师果然变得力大无穷,向同伴们展示了一番他的力量后,先前轻视欺侮他的人全都被吓着了。
C.文宣帝因稠禅师信徒过多而来讨伐,却被禅师的精神感染,继而为其神力震慑,问罪而来却请罪后告去,并下令让禅师指挥人建造寺院。
D.稠禅师一生有不少奇事,临终遗言也颇有玄机,三十年后,隋朝皇帝一番举动又为稠禅师的传奇故事添上了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一笔。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生 死 者 人 之 大 分 如 来 尚 所 未 免 但 功 德 未 成 以 此 为 恨 耳 死 后 愿 为 大 力 长 者 继 成 此 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不如死也。
(2)齐文宣帝怒其聚众,因领骁骑数万,躬自往讨,将加白刃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 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俗多尼,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 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于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
【注释】①会题:联名上疏。②齮龁(yǐhē):本指啃咬,这里指因意见不合而忌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即家运钱米值:适逢
B.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赞许
C.福建巡抚擢:提拔
D.俗多尼,贫家女鬻: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教诸生焉用亡郑陪邻
B.伯行命家赎还择偶皆出于此乎
C.故学莫先主敬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D.置学舍,出藏书几为巡徼陵迫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明,皇帝称赞他是最难得的清官,他勤于供职,在官时所举荐的都是学问醇正、志向操守清廉的人。
B.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时,发放仓谷,赈济灾民,而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他,为此张伯行睡不好觉。
C.张伯行破除地方陋习,重视教化。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塾,祭祀朱熹。
D.张伯行重视教育,他建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会 布 政 使 宜 思 恭 以 司 库 亏 空 为 总 督 噶 礼 劾 罢 上 遣 尚 书 张 鹏 翮 按 治 陈 鹏 年 以 苏 州 知 府 署 布 政 使 议 司 库 亏 三 十 四 万 分 扣 官 俸 役 食 抵 补 伯 行 咨 噶 礼 会 题 不 应。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
(2)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8处。
太宗欲相陈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