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介绍某城市丰富的文化资产时,将该地从古以来的宗教信仰比喻成一座房屋。他说:最下层居住的是法老,……再上面一层是基督,最上面一层则是安拉。这个城市位于
| A.北非的埃及 | B.阿拉伯半岛 |
| C.两河流域 | D.巴尔干半岛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
|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
|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
|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行业 |
矿冶业 |
机器业 |
纺织业 |
食品工业 |
其他工业 |
| 数量(家) |
72 |
3 |
? |
100 |
153 |
A.2 B.31 C.73 D.193
下图是中国近代广东的一家火柴厂的六耳火柴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这一时期 ( )。
| A.广东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
| B.“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
|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
| D.轻工业发展较快 |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棵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 )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