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一战前德国政治制度的相同点是
A.国王或皇帝是国家元首 | B.首相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
C.国王或皇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D.首相对议会负责 |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C.俄国农奴制改革完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
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外交新战略
②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④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理学发展为心学 |
儒学更加强调人的主观精神 |
B |
黄宗羲“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
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 |
“C |
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D |
《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社会主义法制日益完善 |
龙云在《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中写道:“上海既失,即无国际港口,国际交通顿感困难了……南方战区可能扩大,到那时,香港和越南铁路都有问题了……我的意见,国际交通应当预做准备,即刻着手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这样可以直通印度洋。”据此可知龙云计划提出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中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
B.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侵占了上海 |
C.日本已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
D.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