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图12
材料一 子产在担任郑国相的时候,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世,让国人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晋国就要灭亡了!他们不守唐叔和晋文公的旧法,造作刑鼎。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
——据《左传》编译
材料二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日:“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买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1)材料一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理由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孔子对子产改革的这项措施如何评价?
(3)你如何看待孔子对子产的不同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制造总局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面向市场。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每月的经费开支中“洋员匠薪”“监工、总办薪水”等项占全部经费的60%以上。一般工人杂役几乎没有报酬,仅有一定的伙食、口粮。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
材料四 1893年,李福明设立机器磨坊,京城官员见生意兴隆,存心勒索,今天令他降价,明天令他捐献,李福明不甘压迫到官府讲理,反被清政府作为“不安分”的“刁商”,李福明的面粉厂也被迫关闭。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制造总局的特点。(2分)
(2)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制造总局与发昌机器厂企业性质有何不同。(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4分)
(4) 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二程说:“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遗书》卷4)“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程氏易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遗书》卷5)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遗书》卷ll)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遗书》卷3)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观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二程的思想主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董仲舒与二程不同的哲学观和相同的政治目的。(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有人说,宋代理学的产生促进了宋代科学的繁荣,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卡尔•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其实,在此以前六七十年,就已经出现汽车了。那时,英国伦敦的街道上就行驶着蒸汽公共汽车。但是,当时正处在工业革命后期,火车机车已发明出来并引发起兴办铁路的热潮。正兴致勃勃地投资筑路的英国资本家把汽车的出现视为威胁,他们千方百计想把尚处于摇篮时期的汽车消灭掉。因此他们不是使用暴力毁坏、劫掠汽车,就是派人举旗子在汽车经过的地方,向过路人叫喊:“可怕的机器来了!”
——选自高中历史教学辅导书《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主要发明
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
蒸汽机
84年
发动机
65年
原子能
6年

——根据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归纳而来
材料三 2005年12月28日,朝韩两国在朝鲜境内的开城工业园区举行“通信连通”仪式,庆祝开城工业园与韩国之间的直通电话正式开通。从明年起,南北除了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等民间项目以外,还有望从政府角度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合作。
——《人民网》
请回答:
(1)除材料一中所提到的交通工具外,同一时期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还有哪些?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从材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3)材料三所提电话、通信技术是何时发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分析,你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一一引自笑蜀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8分)井据此概括指出中国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