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每空两分,共10分)
材料一 我国某中学地理课题研究小组在2009年9月23日这一天,对校内10米高的旗杆的影子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如下:
北京时间(h) |
11:00 |
11:20 |
11:40 |
12:00 |
12:20 |
12:40 |
13:00 |
影长(m) |
11.20 |
10.9 |
10.6 |
10.3 |
10.0 |
10.3 |
10.3 |
材料二 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的规定。(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
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
城市 |
冬至正午太阳高度 |
日照间距 |
|
理论 |
实际采用 |
||
① |
24.5° |
2.02H |
1.7H |
② |
40.5° |
1.18H |
1.2H |
③ |
35.5° |
1.41H |
1.1~1.2H |
④ |
26.5° |
1.86H |
1.6~1.7H |
根据材料一判断,该校的地理经度是 。
材料二表格中的四座城市纬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是 ;夏至日,四个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40°N 116°E)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为 米(取整数)。假如北京某居民家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在冬至日这天,不考虑气象条件,他家热水器集热面板与地面的夹角达到 度才能保证太阳能热水器有最好效果。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说,A表示国家,B表示国家。
(2)A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B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3)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来看,A类国家主要是迁地,B类国家主要是迁地。
(4)A类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容易产生的社会问题是:
,。B类国家面对其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读下图“某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阶段I到阶段Ⅱ,该区域新增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2)Ⅱ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Ⅲ阶段新增的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
(3)Ⅲ阶段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沿交通干线分布,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如果修建地下遂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4)图中A、B两种构造中,利于储存石油的是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构造。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_岩,A受到_________作用形成B _________岩。
(2)A和B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_岩。
(3)各类岩石在地下一定深度发生④_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
(4)在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读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
⑴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日期是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是 。
⑵这一天,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等长的是 点,处于极夜的是 点,
⑶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最小值的范围是 。
⑷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②③的角速度关系是 。
⑸此日后,泰州地区昼将变 (长或短),正午大阳高度将变 (大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