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按揭一份关爱
孙建勇
他第十九次面试失败。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这个打工者举目无亲,口袋里已经连乘车的钱都没有了。将近四十个小时的饥饿,让他眼冒金星。
他走到街边柏树下的长椅旁想歇息一会儿。正要坐下去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亮,长椅上躺着一只黑色的皮包。他不由得本能环视四周,夜色里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吹着柏树哗哗地飘落着枯黄的叶子。
迟疑了片刻,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拿起皮包,将它打开。
皮包里有现金以及证件。打工者数了数现金,三千元整,不多不少。他又翻看了证件,身份证上的这个人叫钱柏,家庭住址清清楚楚。
这一刻,他觉得眼前的一切,是对他严峻的考验。
犹豫了好久,打工者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把现金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在装钱的一刹那,他很痛苦地问自己:这难道是我吗
稳定了一下情绪后,他从身上掏出纸和笔。想了一会儿,提笔写道:
尊敬的钱先生:
您好!
我感到非常非常地抱歉!我拾到了您的皮包,目前,我处在困难中,急需要用钱,所以我把您的三千元钱留下了,算是我借您的。请相信,我一定会还您的,真的!其他的证件和钥匙都还给您,保证不少。我再次向您保证,我一定有能力还您的钱。其实,我很想很想做一个好人,但现在,我的确非常困难,只有请您原谅了!
一个失败者  丁小兴
XX年X月X日
第二天上午,他将信郑重地放进钱包,按照证件上的地址把皮包用特快专递寄给了钱柏。
转眼五年过去了。在这些年里,每当遇到困难而想退缩的时候,打工者总会想到自己所欠下的一份人情,就逼迫自己不懈地努力。终于,打工者成了一家网络公司的老总。
选定一个晴好的日子,打工者怀揣着三万元,开着私家车直奔钱先生的住处,这个地址,他一刻都不曾忘记过。
当打工者敲开一扇防盗门时,门里出现一位中年女人。打工者说明了来意,中年女人把他让进了屋。屋里躺椅上坐着一个银发的老奶奶。
他再次说明了来意,老奶奶颤巍巍地说:“丁先生,你要找的那位钱先生早在两年前已经移民美国了。临走的时候,他把一个包裹托付给我,让我转交给一位姓丁的来访者。我想这位来访者肯定就是你了。”
老人让中年女人从屋里拿出一个包裹。
他郑重地接过来,打开,是一只他非常熟悉的皮包。捧着皮包,他的手不禁有些颤抖。
他拉开皮包的拉链,里面空空的,只有一封信:
丁先生:
当您再次见到这只皮包的时候,我想,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我应该祝贺你!
我相信你一定会来的,这是我从未怀疑过的!但是,我要说:如果当初我那一个月的薪水能够助你战胜厄运,走向成功,赢来一生的辉煌,我以为,那是非常值得的!
如果你为了心灵的解脱而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决计偿还那一笔钱的话,那就请你交给这个房子的新主人——老奶奶吧.老人家是我从敬老院里接出来照看房子的,我为她请了一个护工赵阿姨。老人没有亲人,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死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
好了,我会在大洋彼岸遥祝你们的:愿幸福与你们同在!
你的未曾谋面的朋友 钱柏
XX年X月X日
读罢,他怅惘地望着面前银发苍苍的老奶奶,他忽然觉得面前的这个老人极像自己的母亲。
(选自2011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本文的线索。
文中画线句子在刻画人物时,各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1)犹豫了好久,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将现金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在装钱的一刹那,他很痛苦地问自己:这难道是我吗?
(2)第二天上午,他将信郑重地放进钱包,按照证件上的地址把皮包用特快专递寄给了钱柏。
试简析两封信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文章的标题是“按揭一份关爱”,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1分)
“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控制、掠夺乃至伤害,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实施非爱行为的主体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都是为了你好”,但行为的接受者不但感觉不到爱,反而生出怨恨。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一个行为爱与非爱的甄别标准是什么?西方文化的标准是以接受者的感受为准,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价值有关。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性质的,个人的感受必须服从于普遍道德标准乃至习俗,所以中国文化一直强调行为本身是否合乎礼法——其实这有其积极意义,因为的确有很多爱的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
也就是说,东方文化倾向承认非爱行为的合理性,那么非爱行为的合理性在哪里呢?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底线诉求是安全。安全的获得要依赖于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东方文化人际交往中,控制是完全合理的。
认识到了以爱去控制的合理性,那么无论是实施方还是接受方感觉都会好很多,也就是说可以比较从容的面对。比如,一个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的母亲,开始往往是无意之举,不过是自恋式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要控制。父母之所以会自恋式地爱孩子,其实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自恋式的爱自己。实际生活中,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是在用爱去操控孩子时,因为文化与道德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他们会首先采取压抑和逃避的方式,也就是否认自己在用爱去操控。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的压抑都会投射,非爱行为中的父母,其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于是责怪孩子不知道好歹,不体谅父母,没有孝心。
非爱行为问题对于自我意识薄弱、个体化需求近似的老一辈人来说普遍不是很大的问题,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的多元化社会中,非爱行为就不得不被高度重视了。
对“非爱行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人的控制、掠夺乃至伤害。
B.发生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C.实施者往往以“为了你好”为理由。
D.行为的接受者感受到的往往不是爱。

对非爱行为存在的原因,说法不成立的一项是()

A.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非爱行为自然有其合理性。
B.爱是一种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非爱行为是难免的。
C.父母会自恋式地爱孩子,或在发现自己有非爱行为时把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
D.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非爱行为越来越多。

你认为“非爱行为”合理吗?你将怎样处理亲人或师长对你的非爱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揭开智力进化之谜
阿碧
①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患上了一种“大头病”。古猿们经常因为这种病而头疼,然而这种奇怪的病却让这些古猿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大头病患者”在痛苦中不断进化,最终和其他小伙伴们分道扬镳,成为了演化史上第一支人类。
②以上描述并非“穿越”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而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兰蒂·巴克尼尔等科学家的推测。巴克尼尔表示,古猿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开始变大,在此过程中古猿们需忍受慢性头疼。当然,脑容量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到现代智人的水平。
③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容量超常的大脑。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脑容量和身体体积比值最大的一种动物。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毫升左右,而100万年前的爪哇人的脑容量也才900毫升。研究还表明,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是长臂猿的14.4倍,是黑猩猩的4.3倍。
④如今,对于基本完成了物种进化的人类来说,脑容量不再与智力挂钩。大头者可能愚笨,小头者也可能聪明。但是,在人类长久进化的历程中,的确是脑容量与智力密切相关。然而,脑容量和智力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脑容量增长促进了智力,还是智力的增长促进了脑容量?
⑤科学家往往倾向于脑容量的增长促进了智力。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按照通常的观点,脑容量增加会让神经细胞增多,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这就好比是要让电脑的运行速度更快,就得拥有一个更强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⑥然而,现代的统计研究表明,各个地区的人们脑容量差异很大,人们的脑容量随着纬度的变化有20%的浮动范围,一般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脑容量更大。但这与智力无关,因为高纬度地区光照较少,当地的人们为了更精确地处理视觉信息,就进化出更多的脑容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⑦那么,在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的智力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巴克尼尔等人表示,人类的智力的确是在脑容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下地行走,在自然环境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下,古猿的脑容量基因发生突变,头部逐渐变大,脑容量开始增加。
⑧脑容量增加的确意味着脑细胞的增多,但这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现今的其他动物还是远古猿猴,它们的脑细胞连接模式相对简单,就像是鞋带的栓系模式。因此,研究人员称这种简单的神经连接方式为“栓系”,并将这种理论称为“栓系假说”。
⑨在南方古猿脑容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原有的“栓系”被粗暴地撕裂。古猿不得不忍受这种撕裂般的慢性头疼,在剧烈时甚至会疼得满地打滚。而且,这样的头疼延续了几百万年。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才完全定型,人类才告别了那个总是慢性头疼的漫长进化期。
⑩在脑神经连接被撕裂之后,一些南方古猿的脑神经连接未能恢复,它们因此变成白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还有一部分南方古猿的脑神经慢慢恢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它们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聪明,逐渐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搏斗过程中形成了高级的智力,最早的一支人类由此诞生。
(摘编自《新民晚报》)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南方古猿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变大,由此引起了脑容量的突变,最终成为演化史上的第一支人类。
B.人类基本完成物种进化之后,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们虽然脑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智力并不与之正相关。
C.巴克尼尔等科学家对人类智力进化的推测与前人相反且尚无定论,但其“大胆假设”的精神值得肯定。
D.第⑧段以“鞋带的栓系模式”打比方,形象说明现今其他动物和远古猿猴脑细胞的连接模式相对简单。

E.本文围绕“智力进化之谜”,侧重介绍了脑容量和脑神经连接方式与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若干关系。
第③段通过列举数据来比较人类与猕猴、长臂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这句话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这种结尾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E.文章以“琴王”为题,既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暗示情节都与琴声有关;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不愧为“王”。
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新思维
孙抱弘
说起公共文明建设,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城乡开发建设,也会想到种种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然而,这些年来,国人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扼腕。公共文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何以出现反差?国人公共文明的素养何以裹足不前?面对问题,今日的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应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突破和新的拓展。
何谓文明?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经典著作《文明的进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过程。毫无疑问,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特定环节,公共文明的建设,是由其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整合多种研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结构立体化为两个层次:浅层次与深层次。
公共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求浅层次与深层次的要素同步向着一个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转身”。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浅层次的“器物建设”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礼仪规训的时候,深层次的要素也应同步跟进。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使处于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实现从“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认他者”的公共文化转身;另一方面,作为结构又一深层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则实现从“竞争生存理性”向“和谐合作”的共生理性转身。公共文明的建设正是这种整体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革命式、运动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适合这一类建设。“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
当我们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设的一些特点后,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作出回答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以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公共文明建设问题,以至于止步于浅层次的文明建设要素,而未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建设要素。以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设,那么,新的目标、新的拓展点就隐约可见了。当然,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里也有一个转变习惯思维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公共文化的建构与人的公共理性的养成,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进程,唯有诸如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导向、教育方式、文化传播乃至人的心理状态等要素,形成一种良性的同步互动机制,文化建构与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单兵”突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社会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转身”意识日渐强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公共文明建设的“深水区”,实现新突破、新拓展。
公共文明建设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终将掌握自己的命运,“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设终将或正在迎来“进行时”。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展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未必能提升国人的公共文明素养。
B.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应跨越国界民族实行统一发展。
C.公共文明建设,是由浅层次与深层次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
D.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意识转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的新拓展。

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公共文明建设的突破?请简要说明。
为什么说“‘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理由。

我国是农业资源强约束型国家,必须依靠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矛盾将不断加剧。但同时,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还很低。灌溉水利用率为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30%;降水利用率约为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860亿斤(纯养分),是世界上肥料用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每年氮肥损失近400亿元,肥料利用效率不高。全国农药年产量超过8亿斤(有效成分),居世界第二位,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浪费严重并造成污染。
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二是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三是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400多万吨,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四是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生态破坏,甚至危及正常交通安全。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有哪些问题?
结合材料,说说如何解决我国农业资源存在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