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河平原(局部)雨量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2题。图中雨量分布和下列因素中的哪几项关系最为密切
①季风风向②山地分布③距海远近④地势高低
A.①②③ BA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图中衡水、深泽一带降水不足400毫米是因为该区域
A.距海较远 | B.处于山地背风地带 | C.地势较低 | D.受寒流影响 |
读我国某城市的重工业迁移示意图(图7),完成14-15题。图中a、b、c表示地租分布等值线,关于各点地租高低的判断,正确的是
A.a>b>c | B.b>a>c | C.d>e>a | D.e>d>c |
从环保角度出发,重工业区进行了迁移,
则推断该市最不可能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西北风 |
图6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 B.工业用地 | C.政府机关用地 | D.居住用地 |
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图5“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10-11题。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 | B.总人口数在增加 |
C.人均耕地在减少 |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
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
B.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
读甲、乙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图4),回答7-9题。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 | B.传统型 | C.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 D.现代型 |
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水平 | B.教育水平 | C.历史条件 | D.自然条件 |
属于甲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 | B.印度 | C.泰国 | D.日本 |
图3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分析完成5-6题。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
②美国的南北战争
③环境因素
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