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材料一 中国政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努力使经济社会发 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减贫规划。
(1)从政治生活角度思考,中国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扶贫减贫工作?(12分)
材料二 2001—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达到2043.8亿元,年均增长11.9%。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和惠农政策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有力促进了我国减贫事业发展。到2010年底,贫困地区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对我国扶贫减贫政策和措施加以阐释。(14分)
近几年煤矿事故不断,这往往是由于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加班加点等原因造成的。煤矿企业这样做,严重侵犯了矿工的()
①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②平等就业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A.①③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用陪驾交换电脑维修,用杨氏太极招式交换摄影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技能互换”中。下列关于“技能互换”说法正确的是( )
①“技能互换”属于商品流通
②互换中的“技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③“技能互换”要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④从消费目的看,“技能互换”属于劳务消费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 | B.1320万元 | C.1210万元 | D.1100万元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百年清华,用一个世纪的沧桑和风采,筑就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这里的“民族脊梁”体现了( )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②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③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傲然挺立的碉楼,淡雅素洁的外墙,白石兀立的房顶,家家户户插着羌字旗,披着羌红,挂着羊头骨……震后重建的传统的羌寨民居建筑是( )
A.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B.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障 |
C.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D.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