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1)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 )
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 | 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 |
C.油能漂在水面上 | D.油比水难蒸发 |
(2)为了验证猜想,小华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____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____℃.
(3)在同样条件下加热相同时间后,水的温度达到25℃,油的温度达到30℃,由此可得油的比热容为____J/(kg·℃)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小明在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3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次数 |
钩码重 |
购码上升距离 |
弹簧测力计示数 |
弹簧测力计上升距离 |
机械效率 |
1 |
2 |
10 |
0.8 |
30 |
|
2 |
4 |
10 |
1.5 |
30 |
? |
3 |
6 |
10 |
? |
30 |
|
(1)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如图丙所示,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 。
(4)在第2次实验时,如果拉力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那么所测得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物理实验课上,某小组配制了一杯盐水,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调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中盐水的总质量为 。
(3)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
(4)用天平测出烧杯中剩余的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通过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为 。
(5)做完该实验后,组内的同学又想到了一个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法。他向老师借来了已知体积为 的金属块,还有细线,借助调平的天平(有砝码)测出了盐水密度。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装有适量盐水的烧杯置于天平托盘中,用细线拴着金属块使其浸没在盐水中(不碰触烧杯底部和侧壁,烧杯中无盐水溢出),用天平测出此时质量为 。
②从天平上取下烧杯,将金属块从烧杯中取出,用天平测出 。
③盐水密度的表达式为 (用字母表示)。
④测出盐水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 。
小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与老师一起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睛,光屏模拟视网膜,通过对水透镜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的厚薄。蜡烛、光屏和水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要使烛焰、水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2)三者摆放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 的实像。此时水透镜的焦距 的范围为 。
(3)用水透镜模拟正常眼睛,将图甲中的烛移动到光具座上 处,光屏不动,此时应对水透镜 (填“注水”或“抽水”),使其焦距变 (填“长”或“短”),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用水透镜模拟爷爷的老花眼,如图乙所示,若爷爷不戴老花镜时恰好能够看到图中位置上的蜡烛,在图中的虚线框内安装上适当度数的老花镜的镜片,则爷爷将能看清蜡烛位置 (填“左侧”或“右侧”)的物体。小明因为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变成了近视眼,应该配戴 (填“凸“或“凹”)透镜矫正。
小明同学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牛奶、豆浆,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温度计同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本实验中,通过比较 的多少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2)本实验中,使牛奶、豆浆 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牛奶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豆浆吸收的热量,这表明 的吸热能力强。
(3)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物理学中引入 来表示不同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
名称 |
质量 |
温度升高 加热时间 |
温度升高 加热时间 |
温度升高 加热时间 |
牛奶 |
350 |
260 |
520 |
650 |
豆浆 |
350 |
220 |
330 |
550 |
小明同学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小车从 位置运动到 位置的路程如图所示,并测得小车在这段路程内运动的时间为 ,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3)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4)完成上述实验后,他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车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他应将同一小车从斜面 (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以通过观察小木块 得到结论;若再探究小车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量不同的小车从斜面 (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