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两箱中都放入相同量的土。甲玻璃箱开口无盖,乙玻璃箱有密封盖子(如图19),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3小时后,同时测甲乙玻璃箱里的气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测量结果:玻璃箱 ▲ (填“甲”或“乙”)内的温度高。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 原理。
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的主要热源是地面,地面通过 ▲ 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而大气又通过 ▲ 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该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设 ▲ 。
这一实验还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导致 ▲ ,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是指 ▲ 和 ▲ 。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代表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其中A 为_____岩,B为_____岩,C为_____岩。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其中代表岩浆侵入或喷出的是___,代表外力作用的是___,代表变质作用的是___,代表重熔再生作用的是___。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图”,图中等值线为等压线,单位为hpa,读图回答(1)~(2)题。
(1)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地是____,乙地是_____;从气流运动状况看,甲地低空空气的流动方向为______,中心形成____气流;乙地低空空气的流动方向为______,中心形成____气流。
图中A、B两地,风速较大的是____,B处的风向为____;从锋的类型看, C为____,D为____。
下图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 读图回答(1)~(3)题。
(1)当地球位于A地时,北半球为_____日(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南半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_____。
(2)当地球位于B地时,北半球为_____日(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全球的昼长为_____小时,正午太阳高度自_________递减。
(3)当地球从C地公转到D地,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昼变____,夜变___;该时段太阳直射点向____移动。
读“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从气压分布状况看,属于气压(填“高”或“低”),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于(填“气旋”或“反气旋”),在其控制下,常出现天气(填“晴朗”或“阴雨”)。
(2)乙、丙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地,理由是。
(3)此时,控制丁地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该天气系统过境后,丁地气温将会降低,气压将会,天气转晴。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最后1空2分,共10分)
(1)此时是南半球的季节,亚欧大陆上形成(高、低)气压。它割断了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
(2)半年后,A处刮季风(风向),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B处刮季风(风向),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将按时针方向流动。
(3)是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形成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的重要成因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