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完成下面题目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和方便,尤其是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例如,“王岛云雨”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雨水自然清洁无比;“公元前1万年”产自号称“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当地的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发育问题、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④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⑤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主席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1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1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1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摘自2011年5月《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A.随着温度增高,时间增加,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溶解量会越大。
B.重金属元素锑一旦被人体摄入,就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C.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D.专家认为,在塑料瓶加工过程中所加入的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
(2)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拿破仑把圣马可广场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广场两侧是旧宫殿,底层是各色店铺、餐厅和咖啡馆,出售各色食品和威尼斯名产玻璃器皿、花皮革制品等。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在广场的一侧,有一座“叹息桥”。据说,这是被判处死刑的囚犯从监狱走向刑场的“必经之路”,犯人每过这里看到圣马可广场的一角美景,无不感叹不已,所以叫“叹息桥”。选文第一句话中连用两个“最”字,有什么作用?
选文写到了威尼斯的“叹息桥”,作者写这座桥的着眼点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阅读《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然而,有时候蜕变却会在瞬间完成,尤其是关键的那一步,就像作家或画家长久地苦思冥想,仍不得其法,而在某一境况下灵感顿生,一挥而就。
②我是母亲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当一群孩子相约戏水时,我被关在家里;小伙伴们爬树、捉知了,我只能远远地看着。我常搬着小凳子,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到嘴里干渴,嚷着要喝水。父亲过来习惯地摸我的额头,“这么烫,又发烧了。”他迅速地给我穿戴好,叮嘱了母亲几句,就去推自行车,领我去镇上的医院。当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的后座的时候,才知道,此刻天刚蒙蒙亮,路上几乎没有人。深秋的早晨寒气袭人,父亲飞快地骑着自行车,我则昏昏沉沉地靠在他的背上。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近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岩大约l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露水还没有散去,在花朵上面打转。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一大片白色的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第⑥段中写道,“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是一件什么事情让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从全文看,我能够“幸存下来”并“健康地长大”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第④段中写“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那为什么父亲要带我走这条路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文章结尾写道,“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 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请你谈谈这句话在结构及内容上的作用。
阅读《生活中需要思考》
生活中需要思考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实验灯泡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果。不能想象,他在其中任何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道路。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
⑦生活中需要思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
为什么说“青年更需要思索”?(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荷花之谜》
①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注】”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
②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
③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正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这段文字介绍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简要回答。
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句中加点的“近”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我那遥远的清明节
①我那遥远的清明节,是优雅的,清新的,明净的,纯洁的。
②当然有雨。雨,是清明的表情。那是蒙蒙的细雨,在暖融融的空气里,在压得低低的云雾里,静悄悄地飘洒,她让山光水色,都变得空蒙了。
③这一天,从雨丝雨雾里,传来的是脆亮的“喇叭”鸣叫。鸣叫声很单调,绝对说不上曲调,但是在这鸣叫里,倾注着孩子的欢乐。因为喇叭不是到店家买的,没有塑料之类的化学气味,有的是一股清新的、闻得到植物生命律动的浓郁树汁的气息——它是孩子们砍下杨柳树枝杆,用它的树皮制作的。剥树皮很有考究,用钩刀在树皮上作螺旋形削划,青青的杨柳树皮,就剥成长长的带状,一卷就成。她的声音一传播,吹的人,听的人,都和整个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④不过,此举与环保意识不相干。杨树和柳树成排地长满了金华江畔,清明前后,正是她们疯长的时候,砍下枝杆,往地上一插,来年就是一棵树。正插为杨,倒插为柳。树上被砍的那儿,一定会长出好多枝丫,变得更为茂盛,就如城市园林工人修剪行道树。于是,清明节这天,孩子们的双唇,都因为咬着柳树皮制作的喇叭,而变成橘黄色的了。于是,我那遥远的清明节的细雨,是有清脆的声音的,是有色彩的。
⑤当然,也有阳光。阳光了就清明,这是一句触动人心的现代大格言。所以,阳光,是清明的性格。因为这是催人播种的阳光,这可是给人希望的阳光!沐浴着这份阳光,于农家,就是生活的责任,是生命的希望,是没有声音的呼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脱下了穿了一冬的鞋袜,下田去。下的是浸满了还有点刺骨的塘水或溪水的水田,做秧田,培育稻秧。
⑥做秧田是有考究的,肥料要足,耕作要细,糊得光滑平坦,然后,放光水让太阳晒着,让表面的土晒得结结实实的,为的是不让秧苗的根须往深处生长,防止拔秧移插的时候伤了它。开始晒秧田的时候,谷子种子就浸下水了,水是温的,为的是催出芽来。到了清明这一天,将谷种撒在秧田里。这可是技术活,要撒得匀称,角角落落都撒到,颗粒与颗粒之间,距离要相等。谷种是金黄的,阳光是灿烂的,空气是温热的。所以,象征着希望的阳光,也就成为了清明的性格。
⑦清明,是鲜美的。鲜美,就是清明的味道。这鲜美,不是鸡鸭鱼肉,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粗犷的、原始的、质朴的,有着无限野趣的味道。它主要是青团子给我的。在我那遥远的清明节,不叫青团子,叫清明果子,那是一个字典里查不到的字,是“食”字偏旁的一个“果”字。从这个字的组成,就可以想见它是多么有特色的了。其原料,是姐妹们,是妈妈奶奶外婆她们,到野地里一棵棵采到的野青蓬,都是刚刚长出土,洗净了和糯米一起捣成的。青,自然是原生的青。制作过程里,人们就被那一股清新的青草香味儿醉倒了,醉回到“原知”那儿去了。形状呢,不是搓成团的,而是将这青色的米团,放进一块模板里压出来的。模板是祖传的,比谁的年纪都大,像棒槌那么一根,挖出一只只糕饼状的模子,每压制一次,可得三到四枚,圆圆的,像只米饼,比杯口略小,上有龙凤花草之类的花纹,圆周是荷叶边。不必放赤豆馅,一入口,满口清香,一腔野趣,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清明!
⑧当然,清明,还有历史的纵深感与人生的立体感。这是因为人们对已经作古的亲人的怀念。这种感受,是站在新旧坟茔前获得的。有的,烧一炷香,点几支烛,放一串鞭炮,摆一份果蔬供品,然后,闭着双眼,在缭绕香火的幽香里,让自己走近祖先,走进历史,去获取生命的维度。
⑨我那遥远的清明节啊!今天,隔着拥挤不堪的交通工具去扫墓的那许多身影,我看到的始终是这一个完整的你。我和你,何日能够重新相逢呢?文中说“阳光是清明的性格”,清明有怎样的阳光“性格”?
第⑦段中作者详写“青团子”及其制作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从文中找出一句抄写下来,并从修辞或用词角度作简要赏析。
如何理解文题中的“遥远”?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