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示意我国某地景观。读图,完成第11、12题。 图中 ( )
A.1处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
B.2处岩层的断裂和错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C.3处地形平坦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
D.4处岩层发生倾斜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
A.天山 | B.武夷山 | C.祁连山 | D.太行山 |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下题。四个区域中以牧牛业为主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关于四个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草场茂密,光、热不足 |
B.乙—土壤肥沃,雨热适宜 |
C.丙—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平原面积大 |
D.丁—地面平坦,水网稠密 |
关于四个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粮食商品率高 | B.乙——机械化水平低 |
C.丙——水利工程量大 | D.丁——市场适应性强 |
下图示意某人口1亿以上国家2006~2010年每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的对比,读图完成下题。关于该国2006~2010年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
B.该国年净增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
C.该国2006~2007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下降 |
D.该国2009~2010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接纳外来移民 |
该国最有可能是
A.德国 | B.俄罗斯 |
C.美国 | D.澳大利亚 |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下图示意2000年~2010年十年间该盟三类地形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读图完成下题。影响该地区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 B.地形 |
C.河流 | D.土壤 |
2000年~2010年间,该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是
A.大兴安岭以东 | B.大兴安岭山区 |
C.大兴安岭以西 | D.大兴安岭以东和以西 |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沙暴日数,读图完成下题。图中四地沙暴日数对比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 B.甲<乙,丙>丁 |
C.甲>乙,丙<丁 | D.甲<乙,丙<丁 |
丁地区沙暴日数有别于周围地区的原因是
A.地势较高,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
B.植被覆盖率低,风力作用显著 |
C.受山地阻碍,大风日数少 |
D.气候湿润,风力作用较弱 |
每年随着东非高原上干、湿季节的变化,数以百万计的野生食草动物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下图是2013年食草野生动迁徙路线,据此回答下题。当①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当地受
A.西风带控制 |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
C.信风带控制 |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野生食草动物从②地迁徙到③地的时间可能是
A.12月~次年5月 | B.7月底~8月中下旬 |
C.10月底~11月底 | D.1月中上旬~3月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