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图13为某区域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左图)和IT产业竞争模式示意图(右图)。读图,完成第26-28题。

IT产业在东亚内部各国和地区之间转移的线路中,顺序正确的是 (   )

A.乙→①→②、③ B.乙→③→④→②
C.乙→③→④、⑤ D.乙→①→③→⑤

IT产业全球化竞争模式中,c是指           (   )

A.制造和研发环节 B.加工和组装环节
C.市场和运输环节 D.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

图中             (   )

A.甲可高层次承接新一轮的全球IT产业转移
B.乙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可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
C.②、③产业高度集聚,规模效益进一步扩大
D.①、④、⑤可增强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问题。

该地区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该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B.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
D.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读“湘北某城市略图10”完成问题

根据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

A.水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地形条件好 D.气候适宜

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

A.向西扩展 B.向北扩展 C.向南扩展 D.向东扩展

1984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道:“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以上是农民。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去。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80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2亿人!读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中,经济学家张五常所分析的农民迁徙过程中,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人口近2亿人,他的说法属于

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B.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D.以上都不对

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去,明显说明了城市的重要作用,主要是

A.城市是某一地域的文化中心,有益于文化的发展
B.城市是某一地域的政治中心,有利于民主的发展
C.城市是某一地域的经济中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城市是某一地域的人口中心,有利于人口的控制

有人认为,如果农民大量进城,会造成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比如,贫民窟增多、社会混乱、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对此,根据现实和所学内容加以判断

A.这种说法对,引起社会混乱,造成经济下滑
B.这种说法错误,农民都进了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有任何问题
C.这种说法片面,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小城镇建设加快,从根本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这种说法对,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且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
B.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C.我国大城市太少,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D.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有利于城市的郊区化

读图,完成1问题。

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 B.b C.c D.d

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

A.土地生产力大小 B.水资源的多少
C.基础设施的建设 D.经济规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