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H2(g)+F2(g) === 2HF(g) △H=-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
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
D.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放出270kJ热量 |
如图装置,将溶液A逐滴加入固体B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A为浓盐酸,B为MnO2,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不褪色 |
B.若A为醋酸溶液,B为贝壳,C中盛过量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变浑浊 |
C.若A为浓硫酸,B为Na2SO3固体,C中盛石蕊溶液,则C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
D.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则C中产生白色沉淀 |
下列各组物质能按“→”所示关系实现转化的是(“→”表示反应一步完成)
A.Al→Al2O3→NaAlO2→Al(OH)3 |
B.Si→SiO2→H2SiO3→Na2SiO3 |
C.N2→NO2→HNO3→NO |
D.![]() |
已知A、B为单质,C为化合物,能实现下述转化关系的是
A+BC
A+B
①若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A可能是Na
②若C溶液遇Na2SO3,放出SO2气体,则A可能是H2
③若C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B可能为Cu
④若C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则B可能为Fe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实验用含有杂质(FeO、Fe2O3)的废CuO制备胆矾晶体,经历下列过程,Fe3+在pH=5时已完全沉淀,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CuCO3替代CuO也可调节溶液的pH,不影响实验结果 |
B.步骤②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H2O2+Fe2++2H+=Fe3++2H2O |
C.洗涤晶体:向滤出晶体的漏斗中加少量水至浸没晶体,待自然流下后,重复2~3次 |
D.配制240 mL1mol/L的CuSO4溶液,需称量CuSO4·5H2O的质量为62.5g |
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