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
| A.各有特色 | B.扬中抑西 |
| C.无法相通 | D.扬西抑中 |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 )
| A.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
| B.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
| 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
| 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 B.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
|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 D.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
| A.楚辞、汉赋、唐诗 | B.宋词、唐诗、楚辞 |
| C.楚辞、唐诗、宋词 | D.唐诗、宋词、元曲 |
汉字的文字演变脉络是 ( )
| A.甲骨文---金文---篆书--- 楷书---隶书 |
| B.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 ---楷书 |
|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
| D.甲骨文---金文---楷书---篆书---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