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月28日,201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全体缔约方会议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正式召开。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的形势看,各缔约国恐怕难以就第二承诺期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实质协议。
材料二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年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不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修改意见:假如你是德班气候大会的联合国代表,你想让与会的各国代表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你会怎样跟他们说?
综合性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先民们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来了一套气象历法﹣“二十四节气”,自秦汉发明至今已经用了2000多年了,在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体现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1)请用一段连贯的话写出你的探究所得。(字迹清晰,书写工整,简洁明了,不超过50字)
(2)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明清《节气歌弹词》,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请结合《二十四节气速记诗》写出弹词中漏掉的节气名称。
二十四节气速记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歌弹词(节选)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____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3)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之一被定为了我国法定假日。这一节气是
A.春节B.清明C.端午D.中秋
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公益广告图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内容。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 冯有时 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 赵安娜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 王笃志 刘致远
用意: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2)下面是一篇有关“名字”的短文,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①_____,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 入社会时的称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②_____.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③_____;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的,如岳飞字鹏举;还有④_____,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3)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姓名:_____解说:_____。
②姓名:_____解说:_____。
综合性学习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生活,随时都会有许多收货。某校九年级一班开展“学习语文,关注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活动形式】
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年度热词盘点
①
②
(2)【分组活动】
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年度热词盘点”活动,搜集了2016年度盘点的汉字词,其中“刷”稳居2016年《新周刊》榜首。其原因是:2016年是狠狠“刷”的一年,人人都是“刷一代”,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直播、刷网剧﹣﹣我刷故我在。刷,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人类速写。
请盘点你的初三生活,试用一个字高度概括并工整地书写在下边田字格中,再作简要描述。
(3)【活动心得】
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表感言:
“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生活是语文!”
“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
请参与活动的你也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吧!(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