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及至思想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回顾中国以及欧美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请你完成下表,并回答相关问题。
(1)A处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与文艺复兴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B处事件的标志是什么?
(3)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经济领域的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还会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因而共同促进C事件的发生,请你说出C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欧美的近代化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九年级某班同学要进行这一主题的探究,你能帮他们选择一个探究角度并推荐一些与之相符的材料吗?选择历史材料,获取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的。——孙中山
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1分)
探究二 经济篇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唐宋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2分)
探究三交流篇
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
(4)根据材料一请回答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贡献。
探究四 文化篇
(5)请完成下列表格。(3分)
姓名 |
时代 |
研究领域 |
主要成就 |
贾思勰 |
北魏 |
农学 |
所撰写的 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学著作 |
张择端 |
北宋 |
绘画 |
其风俗画 ② 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
司马迁 |
西汉 |
史学 |
主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 ③ 巨著 |
①。②。
③。
探究四 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发生了一场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对世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一战前,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对抗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大集团争夺的焦点在哪里?
(2)一战爆发后,哪一国的动摇导致了两大集团内部的变化?一战后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使哪一集团遭到破坏?
(3)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建立起的新秩序是什么?举一例说明构成该秩序的条约是在牺牲弱国利益基础上签订的。
优秀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充实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更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的动画角色都是以欧洲某一时期的美术大师的名字命名的。当时的美术作品大都体现了什么思想?列举一个代表作品的名称。
(2)启蒙思想家宣扬的政治学说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何影响?法国大革命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何标志性的意义?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无产阶级为建立政权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紧急救助署关注在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该材料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制定的“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中最重要的是哪项?
(3)结合材料一、二政策实施的成效,说明材料三中这一论断的科学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各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农民可将份地赎买为私产,但须向地主缴纳大大超过土地价格的赎金。
——俄国1861年《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二 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
材料三 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地税改革后由于租佃和地税相当于全年收获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还保留着封建的因素,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明治政府在1872年的土地改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林肯政府着力于解决什么社会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颁布该法的目的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治政府的土地政策,并指出其土地改革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