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11—13题。与乙图地区相比,甲图中地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自然因素是
A.水资源 | B.劳动力资源 | C.农业技术 | D.热量 |
符合乙图地区农业特点的是
A.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自然土壤 |
B.人口稠密,耕地集中连片 |
C.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D.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商品谷物农业 |
读甲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②该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与美国五大湖附近的相同
③沼泽分布面积由北向南逐渐减少
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
A.积温的多少 | B.降水量的多少 |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
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
B.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
D.四大区域相互联系的 |
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左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下列问题。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
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季风 |
C.纬度位置 | D.海陆位置 |
读某大平原某地某年的气象资料统计表,完成下列问题。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风力≥8级日数 |
1.5 |
1.8 |
3.8 |
5.7 |
3.0 |
3.0 |
0.7 |
0.8 |
0.8 |
2.0 |
1.4 |
0.6 |
平均气温(℃) |
-3.2 |
-0.7 |
6.5 |
14.0 |
22.0 |
27.0 |
27.5 |
26.5 |
20.7 |
14.5 |
6.3 |
-0.7 |
降水量(mm) |
3.3 |
7.5 |
4.2 |
33.0 |
53.0 |
24.0 |
53.0 |
240 |
48.0 |
26.0 |
26.0 |
3.5 |
该地气候 ()
A.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
C.比东北平原气温高,春旱严重 | D.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
在排水不畅的洼地,这一年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的月份主要是()
A.3—7月 | B.5—8月 | C.8—11月 | D.11—次年3月 |
这一年,我国在气候上表现为()
A.夏季风势力强于正常年份 |
B.我国出现南涝北旱 |
C.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比正常年份强 |
D.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持续时间较短 |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的空间示意图。水面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据图判定:图中M地最可能是 ()
A.秦岭 | B.太行山 | C.祁连山 | D.天山 |
下列有关M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山脉是旱作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
B.有活火山分布,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
C.南侧海拔较低,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
D.北侧为温带荒漠景观,河流多为内流河 |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完成下列问题。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 |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
C.发展耐旱农作物 |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
b地区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 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
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且雨季集中
A.①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