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
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读表完成小题。
月份 项目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风力≥8 级的日数(天) |
1.5 |
1.9 |
3.7 |
5.6 |
3.6 |
1.0 |
0.6 |
0.3 |
0.4 |
0.8 |
1.4 |
0.6 |
平均气温(℃) |
-3.2 |
-0.7 |
6.4 |
13.7 |
21.2 |
26.0 |
27.3 |
26.3 |
20.6 |
14.4 |
6.3 |
-0.7 |
降水量(mm) |
3.3 |
7.3 |
9.1 |
43.2 |
33.3 |
54.5 |
247.3 |
166.8 |
48.9 |
26.2 |
26.0 |
3.5 |
若该地植被状况较差,则其扬沙天气多出现在( )
A.1~3月 | B.3~5月 |
C.7~9月 | D.10~12月 |
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 B.白昼时间长 |
C.大气中云量较小 | D.地面温度较高 |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小题。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
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 B.区位选择变化 |
C.职业收入差异 | D.产业结构升级 |
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 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 |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 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
专业村是指某一农村的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及与之相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该活动的经济总量构成了这个村的经济总量的主体。下面两图为河南省的地形和四种类型专业村的分布图。读图完成小题。图中四种农作物的种植受地形和气候因素限制最明显的是( )
A.苹果 | B.茶叶 |
C.花卉 | D.蔬菜 |
下列对图中各类专业村的区位分析,正确的是( )
A.离城市越远越利于茶叶、蔬菜专业村的形成 |
B.平坦的地区有利于苹果、茶叶专业村的形成 |
C.土地资源丰富利于蔬菜、苹果专业村的形成 |
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花卉专业村的形成 |
读某年我国各省区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人·年)示意图,完成小题。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特点是( )
A.北多,南少 | B.西南多,东北少 |
C.东多,西少 | D.沿海多,内地少 |
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 B.产业结构 |
C.技术水平 | D.交通运输 |
下图为某社区在2005~2009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出、迁入数量的统计图。读图回答:该社区5~24岁人口净迁入约( )
A.750人 | B.950人 |
C.1 250人 | D.1 7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