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 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 B.宗法制荡然无存 |
C.郡县制初现雏形 | D.实行郡国并行制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