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提示,完成有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缺少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另一方面又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 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代表的历史含义。
大事件 |
主要领导人 |
革命的性质 |
主要历史意义 |
A |
洪秀全 |
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
辛亥革命 |
孙中山 |
B |
C |
南昌起义 |
周恩来、贺龙等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D |
A: B:
C: D:
(3)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对联一:“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对联二:“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对联三:“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对联四:“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请完成:
对以上四副对联,你有何认识?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其中胜利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
——张謇给袁世凯的密电
材料二:1911年2月20日,南北和谈双方签署草约五条,主要内容为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记》
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精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解释孙中山为什么在《大总统誓词》中要承诺“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2)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出解职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三,孙中山与张謇在对待袁世凯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是……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核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请完成:
(1)分析概括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具体方法。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2)你怎样看待这一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1995年4月,《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问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试结合《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评价上述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一中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主张和活动?
(2)你认为应当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清政府“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措施?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