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 C.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
|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
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
|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
|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
右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右图为《宋人画册》中的《耕获图》。下列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②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
③证实翻车的发明是在宋代④表明粮食生产已形成一年两熟制
|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连续性 | D.脆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