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
| A.海外市场的形成 | B.垄断组织的出现 |
| C.圈地运动的推进 | D.民主制度的确立 |
1984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面向21世纪,在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这不能表明()
| A.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 B.日本企图摆脱雅尔塔体制的束缚 |
| C.日本要求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
| D.日本政府将正视历史,勇担责任 |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核心是()
|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
|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
从1951年至今,欧洲的一体化不断发展,它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这里的“整体利益”是指()
| A.社会稳定、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 |
| B.共同的农业政策和稳定的货币体系 |
| C.健全的共同市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
| D.稳定的货币体系与健全的共同市场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 B.实行不结盟政策 |
|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
|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
|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