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里的“革命”是指
| A.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
| B.给印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
| C.推动印度民族起义爆发 |
| D.在印度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1958年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这说明( )
| A.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
| B.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
|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
| D.中国紧跟苏联建设步伐 |
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指( )
| A.中共七大 | B.七届二中全会 |
| C.中共八大 | D.八大二次会议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金秋的首都在鲜花的装点下,显得格外美丽。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迎来了共和国诞生以来第一大盛事。1226名代表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第一次汇聚这里,共商国是。”“这次大会”召开时,我国( )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 B.“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
|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
|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
“卡门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她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这是观众对歌剧《卡门》的评价。下列哪部作品的创作风格与其一致
| A.《人间喜剧》 | B.《唐璜》 | C.《红与黑》 | D.《约翰▪克利斯多夫》 |
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 |
|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