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
| A.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
|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
|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
| D.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 |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 D.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l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
| 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
|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 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 B.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抗日战争 |
19世纪50、60年代,大批难民涌入上海,其原因主要是
| A.开放口岸的吸引力 | B.躲避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乱 |
| C.洋务企业吸引 | D.躲避太平天国与清军战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