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5~7题。 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 )
A.从西南流向东北 | B.从东北流向西南 |
C.从北流向南 | D.从南流向北 |
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 B.坡度较平缓 |
C.不用修建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好 |
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山上种植茶树,山下种稻棉 |
B.山上修梯田、种经济林,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 |
C.山上建设水源林,山下种麦棉 |
D.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种植园农业 |
关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 |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
图为“某地1985—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大幅下降 | B.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升高 |
C.第三产业占比匀速上升 | D.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 |
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
C.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 | D.降低了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 |
有关中国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部因距海相对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量发展旱作农业 |
C.秦岭—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光水热充足,故它们均可发展水田农业 |
D.青藏高寒区只有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有农业的发展 |
下图是一幅有林木、河流和房屋的地图,右图是根据左图而建立的空间数据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右图中的r表示( )
A.河流 | B.林木 | C.房屋 | D.农田 |
图中区域的林木覆盖率( )
A.5% | B.10% | C.30% | D.22% |
图中有关地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由北向南流 | B.房屋在河流的西岸 |
C.三种地物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林地 | D.河流由南向北流 |
图为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
C.在此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都是主要动力 |
D.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工业化速度 |
在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A.技术指向型产业 |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
C.动力指向型产业 | D.现代服务业 |
该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酸雨中心 |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
C.噪声扰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